
(1).和合,協調。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古曰詩頌,皆被之金竹。故非調五音,無以諧會。”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然 唐 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
(2).會合,巧合。 唐 陸贽 《奉天論李晟所管兵馬狀》:“臣初奉使諭旨,本緣糧賜不均,偶屬移軍,事相諧會。”
“諧會”的漢語詞典釋義
“諧會”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諧”與“會”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協調一緻、融洽相合,強調事物或關系間的和諧統一。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權威文獻角度分述:
“諧”原指聲音的和諧,《說文解字》釋為“和也”,引申為協調、無沖突。如《左傳·襄公十一年》“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強調整體融洽。
“會”本義為聚合(《說文》:“合也”),後衍生出“理解”“相合”之意,如“心領神會”。
二字結合後,指通過協調達成一緻狀态,常見于描述人際關系、藝術表達或自然規律的和諧統一。
《後漢書·皇後紀》:“上下諧會,海内康甯。”
(指君臣、民衆關系和睦,天下安定。)
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韻氣一定,故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雖未直用“諧會”,但通篇闡釋聲韻和諧之理,為“諧會”在文藝領域的體現。)
釋“諧會”為:“和諧;協調一緻。”引例如清代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一唱三歎,聲情諧會。”
未單列“諧會”詞條,但“諧”的釋義“配合得當”與“會”的“理解、領悟”義可複合推演其意。
“和諧”側重靜态的協調狀态(如“和諧社會”);
“諧會”隱含動态的“達成一緻”過程(如“聲情諧會”需藝術調配)。
“領會”強調理解(如“領會精神”);
“諧會”側重關系或元素的契合(如“音律諧會”)。
參考文獻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出版社版本信息供查證;現代辭書可通過官方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諧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指人與人交往時心意相通、相處融洽的狀态,強調和諧愉快的氛圍。例如在宴會、聚會等場合,人們談笑自如、彼此理解,便可稱為“諧會”。
和合、協調
多用于描述音樂、詩詞等藝術形式的協調性。例如:
會合、巧合
強調事物或事件在時機上的巧妙結合。例如:
“諧會”既可描述人際交往的和諧,也可用于藝術、事件等領域的協調性表達,屬于較文雅的書面用語。實際使用中需結合語境,例如:“這場雅集賓主盡歡,可謂諧會之典範。”
阿循焙火鞭痕碧洞撥沙車轸傳代摧絕鹾館當得東滾西爬放縱馳蕩梵樓範圍分理處歸齊害硶漢祖風會須渾帳江翻海沸家緣過活津津冀阙九曜計治具數考伐老翁梁桷兩言履蹻麥秋蠻煙瘴雨媒紅鳴鹑銘镌捧土偏心潑風牽巾杞人绮闱山高路遠神采奕然師道尊嚴失而複得恃賴絲絲密密俗駕添麻煩挑唇料嘴痛心傷臆頹垣廢井為詐偉狀香菌相助顯尊小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