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指無端憂慮的人。 清 李漁 《玉搔頭·弄兵》:“難怪你為國驚,代主疑,俺這杞人也不住憂天墜。” 清 趙翼 《靜觀》詩之三:“思窮忽大笑,此憂真杞人。” 梁啟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持保教論者,勿以我為杞人也。”參見“ 杞人憂天 ”。
“杞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杞人”原指古代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的居民,後因成語“杞人憂天”被賦予比喻義,泛指無端憂慮、過度擔心的人。例如:“公司經營狀況良好,你無需像杞人般擔憂。”
出自《列子·天瑞》記載的寓言:杞國有人擔憂天塌地陷,終日寝食難安。這一故事通過誇張手法,諷刺了缺乏根據的焦慮。
多用于批評或勸誡語境,如: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典故細節,可參考《列子·天瑞》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杞人(qǐ ré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杞國的人。杞國是古代中國一個小國家的名稱,它的人民常被認為迷信、輕信謠言、膽小怕事。
杞(木字旁,且字頭):部首為木,總筆畫為7
人(亻字旁):部首為人,總筆畫為2
《四書集注》中記載:“杞人憂天,旦日不食。”,意為杞人以太陽升起為信號,誓不吃東西,象征他們的憂慮和困惑,成為這個成語的來源。
杞人(qǐ rén)的繁體為櫚,構造為木字旁+皿字旁+扌手旁,總筆畫為18。
在古代漢字中,杞人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字形基本一緻。
他說的那些事情純屬杞人憂天,一點都不可信。
他總是杞人般地擔心每一件小事,活得很累。
杞人憂天、杞人憂國
多疑、疑神疑鬼、小心謹慎、戒備森嚴
大膽、勇敢、無謂、輕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