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石洞。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丹溪碧洞,吐納虹霓。”
(2).指道觀。 唐 錢起 《仲春晚尋覆釜山》詩:“碧洞志忘歸,紫芝行可搴。”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仙道·道院》:“清觀、紫宮、銀宮、金闕、丹房、碧洞、丹臺,《白六帖》:‘皆道觀也。’”
碧洞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由“碧”與“洞”二字構成,常見于古典文學與宗教文獻。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含義為“青綠色的山洞”,引申為幽深清雅的天然洞穴或道教修煉場所。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碧”本義指青綠色的玉石(《說文解字》),後擴展為形容草木、山水等自然景物的青翠色澤;“洞”原指水流通道(《爾雅》),後泛指深邃的岩穴。兩字組合後,最早見于唐代詩歌,如李端《題山中别業》中“碧洞青蘿不畏深”,描繪山間幽邃景象。
在宗教語境中,碧洞特指道教洞天福地。據《雲笈七籤》記載,道教将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其中“碧洞”常代指修煉者隱居的清靜之地,如青城山古常道觀便被稱為“第五碧洞天”。這一用法在宋代文人筆記中尤為常見,例如陸遊《入蜀記》描述巫山時寫道:“峰巒碧洞,隱現雲際。”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景觀命名。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具古典意蘊的地理名詞”,示例包含“碧洞書院”“碧洞飛泉”等組合用法。近年出版的《中國山水詩選》中,碧洞常與“丹霞”“白雲”對仗,強化其色彩與空間的雙重美感。
參考文獻
“碧洞”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古典文獻和詩詞用例可詳細解釋如下:
自然景觀意義上的“石洞”
指青翠或幽深的山洞,常用來描繪自然山水中的洞穴景觀。例如:
道教文化中的“道觀”
代指道教修行場所,因道教崇尚自然,道觀多建于山林洞壑之間,故以“碧洞”隱喻清修之地。例如:
文學意境:該詞在詩詞中常營造兩種氛圍——或表現山水空靈之美(如李峤“自然碧洞窺仙境”),或烘托隱逸修道之境(如黃機“松間碧洞,鹿養新茸”),體現了漢語詞彙“一詞多境”的文化特質。
暗點頭暗勁按酒苞蒙抱頭鼠竄遍地開花遍體鱗傷並且不徒采椁成果程準沖風破浪穿夜春謎春色滿園答鼓大醮答卷調娛黩敬放火燒身廢舍敢士甘棠鹖戴闳衍護送簡能籍禁盡付東流敬老愛幼機石抉目具疏康功可知艛船買上告下盲瘖明鋭磨合烹采辟旋鋪公清都紫微情藻入賬嫂嫂少母盛德生甲時辰台史稿詩局鎖闼天蝦文楸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