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蝦鬚 ”。
亦作“ 蝦須 ”。1.蝦的觸須。《洞冥記》:“ 馬丹 嘗折蝦鬚為杖,後棄杖而飛,鬚化為丹,亦在海傍。”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聖慮難原,神應不測, 中散 所雲,中人自竭,莫得其端,豈其淺斥,所可深抽。徒以 魏文 大布,見刊異世; 滕脩 蝦鬚,取愧當時。故於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
(2). 隋 代兵器的一種。《隋書·禮儀志七》:“牀桄陛插鋼錐,皆長五寸,謂之蝦鬚。皆施機關,張則錐皆外向。其牀上施旋機弩,以繩連弩機,人從外來,觸繩則弩機旋轉,向觸所而發。”
(3).簾子的别稱。 唐 陸暢 《簾》詩:“勞将素手捲蝦鬚,瓊室流光更綴珠。” 元 薩都剌 《呈許榮達》詩:“呵筆題詩逸興舒,翠簾寒重捲蝦鬚。” 清 陳維崧 《東風齊着力·花朝》詞:“蝦鬚半軸,蛾緑不曾描。”
(4).茶名。 宋 楊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産,‘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若蟾背、蝦須、鵲舌、蠏眼、瑟瑟塵、霏霏靄及鼓浪、湧泉、琉璃眼、碧玉池,又皆茶事中天然偶字也。”一本作“ 蝦鬚 ”。
“蝦須”一詞的含義豐富,既有生物學上的本義,也有文學、曆史中的引申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指蝦頭部細長的觸角,是蝦的感覺器官,用于感知環境和尋找食物。在對蝦養殖中,蝦須對平衡、交流至關重要,若缺失會影響生存。
古代詩詞中常用“蝦須”代指簾子,形容簾子細密垂挂如蝦須。例如:
《隋書·禮儀志》記載,“蝦須”是一種帶機關裝置的防禦兵器,插有鋼錐,觸碰繩索會觸發弩機攻擊。
“蝦須”在不同語境下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文本判斷。文學中多指簾子,曆史文獻可能涉及兵器,而生物學和生活中則強調其實際功能。
蝦須是一個漢字詞語,擁有豐富的含義和引申義。該詞由“虍”和“齒”兩個部首組成,具有12個筆畫。
蝦須一詞最初出現于《爾雅》一書中,主要用來形容蝦的須狀感觸器。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了其含義,并被用來形容别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蝦須被寫作「蝦鬚」。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虍」的寫法有所不同,有的寫作「且」,有的寫作「又」,而「齒」則保持不變。
1. 他穿着一副蝦須式的胡子,看起來相當有個性。
2. 老師用蝦須的手指輕輕地撫摸着孩子的臉頰。
組詞:蝦鬚飯、蝦鬚脆、蝦鬚石斑。
近義詞:蝦須的近義詞包括鳅須、鲶須、貓須等。
反義詞:蝦須的反義詞無法确定,因為蝦須是一個具有獨特含義的詞語,很難找到與之完全相反的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