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鼓之徒的意思、笳鼓之徒的詳細解釋
笳鼓之徒的解釋
見“ 笳鼓人 ”。
詞語分解
- 笳鼓的解釋 笳聲與鼓聲。借指軍樂。《南史·曹景宗傳》:“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 景宗 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歎不已。” 唐 韓愈 《大行皇太後挽歌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網絡擴展解釋
“笳鼓之徒”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
該詞原指演奏笳(古代管樂器)和鼓的樂師群體。
拼音為jiā gǔ zhī tú,其中“笳”讀作jiā(非“qié”),是漢代北方遊牧民族傳入的樂器。
-
引申含義
- 諷刺阿谀奉承者: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四面楚歌”典故,漢軍通過笳鼓演奏楚地音樂瓦解楚軍士氣,後演變為諷刺歌功頌德、谄媚權貴之人。
- 指衙門惡吏:明代文獻中擴展為形容兇惡的吏卒,如劉基記載的“笳鼓人”即指濫用職權的官吏。
二、詞源典故
- 曆史背景:出自楚漢戰争垓下之圍,漢軍以笳鼓演奏楚樂,引發楚軍思鄉之情,最終導緻項羽兵敗。
- 語義演變:從單純描述樂師,到暗含對趨炎附勢者的批判,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權力依附行為的負面評價。
三、用法與辨析
- 文學引用:常見于批判性語境,如明代劉基《送月忽難明德江浙府總管謝病去官序》中,揭露吏卒濫用職權時稱其為“笳鼓之徒”。
- 現代適用性:當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四、總結
該詞兼具音樂文化意象與社會批判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語大詞典》及明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笳鼓之徒》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能夠熟練地吹笳和擊鼓的人,也用來表示能力突出的年輕人或者藝術家。下面我們逐一來了解一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笳鼓之徒》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笳”、“鼓”和“徒”。
- “笳”字的部首是“竹”,總共有十三畫。
- “鼓”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七畫。
- “徒”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五畫。
來源:
《笳鼓之徒》這個成語出自古代的文獻《左傳》中的一句話:“徒使遊吳,擊磬、擊竽、吹笳、吹篪、彈筝、作樂。”其中的“擊磬、擊竽、吹笳、吹篪、彈筝”都是指音樂表演的專業技能。後來,人們将其中的“吹笳、擊鼓”提煉出來,形成了現代的成語。
繁體:
《笳鼓之徒》的繁體寫法是「筳鼓之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笳鼓之徒》的古時漢字寫法是「筳鼔之徒」。其中,“筳”是指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鼔”是指一種類似鼓的樂器。
例句:
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小提琴演奏家被譽為樂壇的《笳鼓之徒》,他的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專業級别。
組詞:
- 笳鼓:指吹笳和擊鼓的樂器。
- 徒:指在學藝過程中依靠師父學習的學生。
- 笳童:指擅長吹笳的孩子。
近義詞:
- 彈指之間
- 藝術高手
- 音樂之才
反義詞:
- 門外漢
- 烏七八糟
- 菜鳥
通過以上了解,《笳鼓之徒》是指能夠熟練地吹笳和擊鼓的人,也用來表示能力突出的年輕人或者藝術家。這個成語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笳”(十三畫)、“鼓”(七畫)和“徒”(五畫),來源于《左傳》。它的繁體寫法是「筳鼓之徒」,古時漢字寫法是「筳鼔之徒」。使用例句時,可以形容某人的技藝超群,如某位小提琴演奏家被譽為樂壇的《笳鼓之徒》。在組詞方面,可以使用“笳鼓”、“徒”和“笳童”。與之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彈指之間”、“藝術高手”和“音樂之才”,反義詞則包括“門外漢”、“烏七八糟”和“菜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