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匿藏。《詩刊》1978年第5期:“憑淩狐鼠終消匿,浩蕩乾坤賴轉旋。”《花城》1985年第5期:“那饑餓的藍光開始慢慢地消匿。”
“消匿”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o nì,其基本含義為“消失、隱藏”,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逐漸消退、隱匿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動态過程
指事物由顯到隱的轉變,常帶有被動或自然消退的意味。例如:
“那饑餓的藍光開始慢慢地消匿。”(引自《花城》1985年)
“邪魔歪道元氣大傷後漸漸消匿。”(例句)
文學色彩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描述抽象事物(如現象、情感)的隱退,如:
“憑淩狐鼠終消匿,浩蕩乾坤賴轉旋。”(《詩刊》1978年)
“查理卓别林的默片消匿于碧姬芭杜的噘嘴。”(例句)
法語中,“消匿”可譯為se cacher(隱藏)、disparaître(消失),強調主動隱匿或被動消散的雙重含義 。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擴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 或查字典網。
消匿(xiāo nì)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消失不見、隱藏躲避。
消匿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匕”,總共有7畫。
消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氵”代表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而“匕”含義為匕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消匿”這個詞,意味着隱藏和消失。
消匿的繁體字為「消逆」。
古代漢字寫法中,消匿可以寫作「消藏」或「隠去」。
1. 他消匿在人群中,無人發覺。
2. 情報人員接到風聲後迅速消匿起來。
組詞:消失、消散、潛匿、隱匿。
近義詞:隱藏、躲避、隱匿。
反義詞:顯現、顯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