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逍遙遊的意思、逍遙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逍遙遊的解釋

《莊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鵬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放棄一切大小、榮辱、死生、壽夭的差别觀念,便能逍遙自在,無往而不適。後用以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遊玩。 唐 陸龜蒙 《補沉恭子詩》:“雖非放曠懷,雅奉逍遙遊。攜手桂枝下,屬詞山之幽。” 宋 蘇轼 《九日次定國韻》:“會當無何鄉,同作逍遙遊。” 郭沫若 《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答詩刊社問》:“地球自轉一周,坐在地上不動的人,也算作了逍遙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逍遙遊”是《莊子·内篇》的首篇,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本源

“逍遙”原指悠然自得、無拘無束的狀态,“遊”則強調精神或形體的自由活動。合稱“逍遙遊”,字面意為“自由自在地遨遊”。但莊子賦予其更深層的哲學内涵,即“無所待而遊無窮”,指擺脫一切依賴與束縛,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

二、哲學内涵

  1. 超越物我界限:莊子通過“鲲鵬與蜩鸠”“大椿與朝菌”等寓言,說明萬物受限于本性與環境,唯有消解對大小、榮辱、生死的執念,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2. 無己、無功、無名:至人無自我(無己),神人無功利(無功),聖人無聲名(無名),通過摒棄世俗價值,獲得精神絕對自由。
  3. 精神之遊而非形體之遊:莊子強調“遊”是心靈的超脫,而非肉體的放縱。通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消解形體束縛,實現“悠遊于世”。

三、常見誤讀與澄清

四、文化影響

“逍遙遊”成為後世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如蘇轼、陸龜蒙等均在其詩文中化用此概念,表達超脫世俗的理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逍遙遊》原文及具體寓言,可參考、10、13等提供的逐句注釋與翻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逍遙遊》的意思

《逍遙遊》是一首著名的古代文學作品,由唐代文學家陶淵明創作。該詞描繪了作者在自然山水間盡情遊玩、放松身心的情景,表達了追求自由自在、逍遙無憂的生活态度。

《逍遙遊》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逍遙遊》這個詞可以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逍”(部首:辵,筆畫:11)、“遙”(部首:辶,筆畫:13)、“遊”(部首:廣,筆畫:6)。

《逍遙遊》的來源

《逍遙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陶淵明的作品《逍遙遊》,成為了該詞的固定搭配。

《逍遙遊》的繁體

《逍遙遊》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逍遙遊”,沒有改變。

《逍遙遊》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逍遙遊》的三個字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逍遙遊》的例句

1. 今日逍遙遊,忘卻塵世憂。 2. 逍遙遊山水,暢享自然景。

《逍遙遊》的組詞

逍遙、遊山玩水、逍遙法外。

《逍遙遊》的近義詞

暢遊、漫步、閑適。

《逍遙遊》的反義詞

困頓、束縛、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