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班姬扇 ”。 漢 成帝 妃 班倢伃 失寵後,作《團扇》詩(亦稱《怨歌行》),以秋扇見棄自喻。後以“班女扇”比喻失寵者或廢棄之物。 南朝 梁 劉孝綽 《校書秘書省對雪詠懷》:“恥均 班女 扇,羞儷曹人衣。” 前蜀 韋莊 《同舊韻》:“簟委 班姬 扇,蟬悲 蔡琰 琴。”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 顧況 與 韋夏卿 飲酒時,金氣已殘, 夏卿 請席徵秋後意,或曰‘寒蟬鳴’,或曰‘ 班姬 扇’。” 清 許光治 《水仙子》曲:“拚不棄 班姬 扇,怕重張 河朔 筵。”又因 班 詩中有“團團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圓月。 唐 李端 《賀李舍人直中對月見寄》詩:“素魄近成 班女 扇,清光遠似 庾公 樓。”
“班女扇”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意象,其含義與漢代才女班婕妤的失寵經曆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典故來源 “班女扇”指漢代班婕妤(又稱班倢伃)所作的《團扇》詩(亦稱《怨歌行》)。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失寵後以秋扇自喻,表達被遺棄的哀怨。詩中“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絕”生動刻畫了失寵後的心境。
2. 文學比喻 該意象被後世廣泛用于比喻兩種情景:
3. 别名與拓展 亦作“班姬扇”,常見于詩詞中表達相似意境。唐代顧況等人曾用此典即興賦詩,宋代王谠的《唐語林》中亦有記載。
4. 文化影響 班婕妤的《團扇》詩開創了“秋扇見捐”的文學意象,成為宮怨題材的經典符號,影響了後世詩詞中的棄婦、懷才不遇等主題表達。
參考資料:綜合《昭明文選》《唐語林》等文獻記載及曆代詩詞用例,相關典故在、、等網頁中均有印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