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公濟私的意思、假公濟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公濟私的解釋

借公家的名義或力量謀取私人的利益。《朱子語類》卷一三六:“ 太宗 ( 唐太宗 )誅 建成 比於 周公 誅 管 蔡 ,隻消以公私斷之。 周公 全是以 周 家天下為心, 太宗 則假公義以濟私欲者也。”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幹罷了也呵!” 明 董傳策 《論嚴嵩欺君誤國疏》:“他如築堡修城之費, 嵩 皆假公濟私,而獻諂者又甘為侵潤。”《清史稿·兵志四》:“於是幫辦人員假公濟私,百端紛擾。” 茅盾 《動搖》二:“攻擊我的 倪甫庭 ,去年私賣 日 貨,被我查出,扣留他三包糖,以此恨我,今天他假公濟私,來搗亂來了。”亦作“ 假公營私 ”。《元典章·禮部一·進表》:“照得近年以來,在外諸司不詳站赤生受指,以進表為由,假公營私,濫行給驛。”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一:“何謂‘摘疵’,求言既切,則言者必多,言之既多,則豈能盡善,甚而假公營私,飾詞希進,未俗之弊,何所不有。” 臧克家 《裁員》詩:“應該先從他們開刀:渎職,貪污,假公營私,忘了公仆的身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假公濟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詞義解析
指假借公家的名義或權力謀取私人利益,含貶義。其中“假”意為借用,“濟”表示幫助或補益。例如官員利用職務之便為個人謀利即屬此行為。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漢書·杜業傳》,形容官員濫用職權謀私;元代雜劇《陳州粜米》第一折中明确使用該詞:“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幹罷了也呵!”。明代文獻《朱子語類》也以唐太宗為例,批評其“假公義以濟私欲”。

三、結構與用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與使用場景

  1. 曆史案例:“周公以周家天下為心,太宗則假公濟私。”(《朱子語類》)
  2. 現代批評:“招搖撞騙、假公濟私的亂象需杜絕。”(、12)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需注意其貶義屬性,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段落标題 - 假公濟私】

假公濟私是指公務員或者其他具有公共職責的人員,利用職權、職務之便從中謀取私利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了公務員的職業規範和職業道德,損害了公共利益。

假公濟私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拆分部首:亻(人) + 支(又)

筆畫:假(9畫) + 公(4畫) + 濟(9畫) + 私(7畫)

《假公濟私》這個詞的來源及繁體字形:

《假公濟私》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李時中的《雜說》,當時形容的是官員得到私人利益而損害了國家或者民衆的利益。

繁體字形:假公濟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對《假公濟私》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主要是在字形和用字方式上存在差别,例如漢朝時期寫作「假公濟私」,表示同樣的意思。

例句:

1. 他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私利,被指控犯有假公濟私的罪行。

2. 這位公務員貪污受賄,涉嫌假公濟私。

組詞:

公權、行賄、*********結、弊案、腐敗

近義詞:

權謀私利、************、徇私枉法

反義詞:

公正廉潔、秉公執法、為民服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