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放弃一切大小、荣辱、死生、寿夭的差别观念,便能逍遥自在,无往而不适。后用以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玩。 唐 陆龟蒙 《补沉恭子诗》:“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 宋 苏轼 《九日次定国韵》:“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地球自转一周,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也算作了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逍遥”原指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状态,“游”则强调精神或形体的自由活动。合称“逍遥游”,字面意为“自由自在地遨游”。但庄子赋予其更深层的哲学内涵,即“无所待而游无穷”,指摆脱一切依赖与束缚,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逍遥游”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如苏轼、陆龟蒙等均在其诗文中化用此概念,表达超脱世俗的理想。
如需进一步了解《逍遥游》原文及具体寓言,可参考、10、13等提供的逐句注释与翻译。
《逍遥游》是一首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由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该词描绘了作者在自然山水间尽情游玩、放松身心的情景,表达了追求自由自在、逍遥无忧的生活态度。
《逍遥游》这个词可以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逍”(部首:辵,笔画:11)、“遥”(部首:辶,笔画:13)、“游”(部首:广,笔画:6)。
《逍遥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逍遥游》,成为了该词的固定搭配。
《逍遥游》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依然是“逍遥游”,没有改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逍遥游》的三个字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没有明显变化。
1. 今日逍遥游,忘却尘世忧。 2. 逍遥游山水,畅享自然景。
逍遥、游山玩水、逍遥法外。
畅游、漫步、闲适。
困顿、束缚、拘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