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宋 張孝祥 《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嚣塵,作箇逍遙物外人。”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苟非金石,鮮不銷亡。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
“逍遙物外”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地生活或思考。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
最早見于宋代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識破嚣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清代冒襄《影梅庵憶語》中也有引用:“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
語法功能:
通常作謂語、定語,用于描述處世态度。
(例:他晚年隱居山林,逍遙物外。)
這一成語體現了道家“無為”“自然”的思想,強調脫離世俗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隱逸情懷或超脫境界。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古籍《影梅庵憶語》或宋代詩詞選輯。
《逍遙物外》是一個成語,意為遠離塵嚣、超脫塵世之外。
《逍遙物外》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走之辶),其中辶表示“走之辶”的意思。該詞由12畫組成。
《逍遙物外》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逍遙遊》一書。在這本書中,莊子講述了一位叫逍遙子的人,他能夠心無旁骛地生活,擺脫了塵世的煩擾,過着自在快樂的生活。
《逍遙物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逍遙物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逍遙物外》在古代可能寫作「逍遙物外」。
1. 他一直追求着逍遙物外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的幹擾。
2. 隨着工作壓力的增加,他越來越希望能夠逍遙物外,遠離城市的喧嚣。
沒有具體的組詞。
超然物外、超凡脫俗、超世雅士
深陷世俗、顧影自憐、糾纏不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