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毫末不劄,将尋斧柯的意思、毫末不劄,将尋斧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毫末不劄,将尋斧柯的解釋

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釀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難。《孔子家語·觀周》:“勿謂何傷,其禍将長;勿謂何害,其禍将大……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絶,或成網羅;毫末不劄,将尋斧柯。” 王肅 注:“劄,拔也;尋,用者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金人銘》曰:‘涓涓不壅,将為江河;毫末不劄,将尋斧柯。’古聖人所見遠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毫末不劄,将尋斧柯”是一句蘊含深刻哲理的古代諺語,出自《後漢書·丁鴻傳》。其核心含義是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及時消除細小的隱患,否則小問題可能發展成大災禍,最終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解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詞釋義

  1. 毫末

    “毫”指鳥獸秋天新生的細毛,“末”指尖端。“毫末”合用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如毛發末端般微小。《漢語大詞典》釋為“比喻極其細微”。

  2. 通“紮”,意為拔除、剔除。《說文解字》注:“劄,牒也”,此處引申為清除。

  3. 斧柯

    “斧”即斧頭,“柯”指斧柄,合指斧頭這一工具,象征強力手段或巨大代價。《古代漢語詞典》釋“柯”為“斧柄”。


二、整體釋義


三、典籍溯源與引用

此語最早見于《後漢書·丁鴻傳》:

“夫壞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幹雲蔽日之木,起于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

人莫不忽于微細,以緻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臣愚以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權門,傾覆讒慝者,迹發之明……

《春秋》之義,以貴治賤,不以卑臨尊。設使桓、文扶微興壞,統理濟業,則功冠乎周室。若隱、闵承弊之後,紀綱弛紊,而欲矯之,則其禍必深……

夫壞崖破岩之水,皆由山涓;幹雲蔽日之木,起于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

宜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丁鴻借此谏言漢和帝警惕外戚專權,以小見大,警示君主及時鏟除政治隱患。


四、現代應用與哲理啟示

  1. 個人修養:

    用于勸誡人改正小過失,如拖延、懈怠等習慣,避免積重難返。

  2. 社會治理:

    引申為對腐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早期幹預,強調“抓早抓小”的重要性。

  3. 文化傳承:

    該諺語被《中華諺語大辭典》收錄,作為中華傳統智慧的典型代表,警示後人重視事物發展的累積效應。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後漢書·丁鴻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華諺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毫末不劄,将尋斧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比喻禍害在萌芽階段若不及時處理,任其發展成嚴重問題後,再想消除就非常困難,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

二、出處與背景

  1. 經典文獻
    出自《孔子家語·觀周》,原文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劄,将尋斧柯。”
    其中“劄”意為拔除,“尋”指使用,比喻小問題若不根除,最終需動用更大代價解決。

  2. 後世引用
    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曾引用此語,進一步強化其警示意義。

三、用法與延伸

四、注意點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标”,但此說法與主流權威釋義不符,可能為誤讀。建議以《孔子家語》及權威詞典的解釋為準。

總結

該成語通過“細小的樹苗不拔除,将來需用斧頭砍伐”的比喻,生動體現了“小事不慎終成大禍”的哲理,具有深刻的現實警示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卷傲很本地人崩石奔喪變音博碩不外昌族撐天柱地搓磨道頭知尾調陣東莊圖厄瓜多爾兒皇俯首就縛附送改正幹基跟胥隔牆貢輸供析挂意漢宮秋貨船江梅精夫經資鐍圍絶長補短開裆袴開弘辚菌虜役穆護子木位匹聘頗回逑取劬勞朊脯喪道桑稼僧衲山詞獸藁橚槮談朋友桃源洞拓寫跳指日偷嫷托世蔚炳聞化翔回銷賬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