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式體操的意思、兵式體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式體操的解釋

舊指軍訓式的體育操練,包括器械操(如單杠、攀繩、登梯等項練習)、兵式教練(如步法、槍操、隊列、軍禮等)兩部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式體操是清末至民國初期由西方引入中國的軍事化團體操練體系,特指以軍事訓練為目的的體操形式。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構成

    “兵式”指軍事的、作戰的式樣或規範,強調動作的整齊劃一與服從指令;“體操”指系統的身體操練方法。組合後即指仿效軍隊訓練模式的規範化身體操練。

  2. 曆史背景與目的

    19世紀末,清政府為“強兵救國”推行洋務運動,引入德國、日本的軍事訓練體系。兵式體操被納入新式學堂課程(如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及新軍訓練,旨在培養紀律性、增強體魄、普及軍事技能,為國防儲備力量(參考:關文明《中國近代體育史》。

  3. 訓練内容與形式

    主要包括隊列操練(如步法、轉向、隊形變換)、器械體操(如木馬、單杠、攀爬)及兵器操練(如持槍、刺殺)。動作強調标準化與集體協同,要求參與者聽從口令、行動一緻,具有鮮明的軍事烙印(參考:成都體育學院《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

  4. 社會影響與演變

    兵式體操的推廣标志着中國近代體育的萌芽,但因訓練枯燥、忽視身心協調發展,20世紀20年代後逐漸被“自然體育”(田徑、球類等)取代。其部分内容(如隊列訓練)仍被吸收進現代學校軍訓體系(參考:羅時銘《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

學術參考文獻來源:

  1. 關文明. 《中國近代體育史》.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 《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3. 羅時銘. 《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兵式體操是近代中國結合軍事訓練與體育教育的一種操練形式,主要流行于清末至民國初期。其核心内容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1. 器械操
    包括單杠、攀繩、登梯等體能訓練項目。這類練習注重身體協調性和力量培養,為軍事技能打下基礎。

  2. 兵式教練
    涵蓋步法、槍械操作、隊列訓練及軍禮等軍事化内容,強調紀律性和團隊協作,與軍隊日常訓練緊密相關。

曆史背景與延伸
該訓練模式受到西方軍國民教育思想影響,旨在通過體育強化國民體質和軍事素養。張天翼在小說《包氏父子》中提到的“兵式操”即為此類操練的文學化體現,描述人物“用兵式操的步子”突顯紀律性。現代語境下,該詞可引申為“按嚴格規程行動”的比喻義。

注:相關定義主要參考早期文獻及軍事教育史料,現代已逐漸被專業化軍事訓練體系取代。

别人正在浏覽...

飽經世故八字步卑薄跰足褊衫波漣蟾蠩蘭超短褲朝會超豁超邁絕倫從親竄突翠館堆砌炖牛肉讀書種子法界宗發棠風疏負利率幹惹甘顔狗走狐淫廣赜孤雲野鶴含辭含忖紅五月滑刺溜混輿韲鹽軍裝開果老年禖壇謀懽逆違骈門勤略勤勚氣吞湖海球玉拳母铨擇桑蟃神煞嘶韻踏蹴僮部推擁荼炭頑素穩下仙廚香茅香隂相猷小拇指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