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握風捕影的意思、握風捕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握風捕影的解釋

猶言捕風捉影。 漢 牟融 《理惑論》卷一:“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握風捕影”是由“握風”與“捕影”組成的複合式成語,屬于漢語中特殊的喻象類表達。該成語字面指試圖用手掌攥住流動的風、用網兜捕捉虛幻的影,引申比喻追求虛無缥缈或難以實現的事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心雕龍》對文學創作“忌執虛妄”的論述,後經宋代《朱子語類》引申為對空談者的批評。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握”字甲骨文象形為手部抓握動作,含掌控之意;“捕”字金文結構顯示狩獵動作,引申為主動獲取。“風”與“影”在《說文解字》中分别被訓為“八風動蟲生”的自然現象和“景光所照”的光學現象,二者均具有不可捉摸的物理特性。這種具象到抽象的語義轉化,體現了漢語成語“以物喻理”的典型特征。

在語法功能上,該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如《資治通鑒》注疏中“握風捕影之論,終難服衆”的用例。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批評缺乏事實依據的言論,例如:“學術研究需腳踏實地,切忌握風捕影的主觀臆測”(《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其近義表述“捕風捉影”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8頁,印證了這類成語在漢語體系中的穩固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該成語與佛教典籍《大智度論》中“如人捕風,終不可得”的哲學思辨存在淵源關系,這種跨文化語義滲透現象在漢語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近年發布的《成語源流考》系列研究,對此類成語的曆時演變有詳細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握風捕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比喻追求虛幻或不切實際的事物,強調說話或做事缺乏事實依據。字面意思指試圖抓住風和影子,兩者皆為無形之物,暗示行為徒勞無功。

  2. 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漢代牟子的《理惑論》,原文為:“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此處批判對神仙學說的盲目追求。
    • 唐代杜牧在《獻詩啟》中沿用此典:“握風捕影,鑄木镂冰,敢求恩和,但希镌琢。”進一步強化其“不切實際”的寓意。
    • 後世衍生出近義詞“捕風捉影”,兩者含義相近,但“握風捕影”更側重“徒勞”的意象。
  3. 構成與象征
    “握風”指試圖抓住風,“捕影”指捕捉影子。風和影均無形無質、難以捉摸,以此比喻目标虛幻或方法無效。例如,批評空談理論而缺乏實踐的行為,可形容為“握風捕影”。

  4. 用法與例句

    • 語法:通常作賓語或定語,屬中性成語。
    • 例句:若有人沉迷于不切實際的計劃,可用“此舉無異于握風捕影”來勸誡。
  5. 權威性與擴展
    該成語被多部古籍引用,權威性較高。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文學批評或日常對話,警示避免脫離實際的行為。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理惑論》及杜牧詩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論半歇備席筆枕材鋪長貳出伏春閣出遊單師蹈古登禅笛材鼎臣遞奏冬衣阿意發憲布令分别門戶風起雲布佛說扶接古貌故年合共核練宏朗歡迎江盜薦信俊語客帳誇夫礦冶霖潰劉桢露申夢征米尺迷斷漂染平面波汽鍋鬐介球狀元深怪拾襲水力鼠瘻宿壇素心蘭饕逢佃漁銅龍門違忤五彩旗無了無休閑舒小口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