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事的意思、校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事的解释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殊监察职务,主要盛行于三国时期。该词汇由"校"(稽查、核查)与"事"(事务)复合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职能定义 校事是直属君主的秘密监察官,负责稽查官吏行政过失与民间异动,具有"主刺举臣民阴事"的特质。其职能类似汉代司隶校尉与明代锦衣卫的结合体,但职权范围更为集中,主要针对官员廉政监察与政权稳固服务。

二、历史沿革 该制度始创于东汉建安年间,曹操为强化中央集权,"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至曹魏时期发展为常设机构,设"抚军都尉"统辖校事组织,形成独立于传统御史系统的监察体系。吴国亦仿效设立"中书典校"机构,直至孙吴灭亡前夕废除。

三、职能演变 初期校事侧重经济监察,据《三国志》记载,其职能包括"检校法律得失,举奏官吏赃罪"。后期逐渐扩展至政治监控,成为统治者排除异己的工具,如曹魏校事刘慈曾"举吏民奸罪以万数",引发士族集团强烈反对,最终在魏明帝时期废止。

该制度在《中国监察制度史》《三国职官表》等权威史料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历史价值在于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从公开监察向秘密监察过渡的重要节点。

网络扩展解释

“校事”是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设置的监察官职,主要职能为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直接服务于统治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职能
    校事是皇帝或执政者的耳目机构,负责监察官员与民众行为,类似后世特务机构。其职能包括搜集情报、弹劾官员,甚至可直接向最高统治者汇报,权力较大。

  2. 历史背景

    • 设置时间:主要活跃于三国时期(220-280年),魏国称“校事”,吴国亦称“校官”。
    • 典型记载:《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提到校事“放横”(滥用职权),后因官员谏言被废除;《吴志·陆凯传》称其为“吏民之仇”,反映其严酷性。
  3. 评价与争议
    校事因权力过大、缺乏制衡,常被诟病为“酷吏工具”。清代学者俞正燮将其类比为北魏“侯官”、明代“厂卫”,侧面说明其特务性质。

  4. 废止与影响
    魏国于嘉平年间(249-254年)因程晓谏言废除校事官,吴国存续时间较长,但具体废止时间不详。

如需进一步了解校事的具体案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传记或俞正燮《癸巳存稿》。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白纱帽把门不知甘苦操兑产家大器崇秘触射大风歌丹觜鼎槐丁奴遁甲方名凤胏麟脯觏止寒品黑齿红娘红土欢恩祸败交通员介僻借取激励救弊狷行恳欵昆池良枣泠泠乱琼碎玉靡劳明罚勑法南士浓腴耦俪派发拍演泡桐贫官劈头毛蒲室乾脯七闽启运全影杉径审思十八般武艺爽明水八阵枢精鼠穴寻羊酥胷投下相板险悍亵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