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事的意思、校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事的解释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校事”是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设置的监察官职,主要职能为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直接服务于统治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职能
    校事是皇帝或执政者的耳目机构,负责监察官员与民众行为,类似后世特务机构。其职能包括搜集情报、弹劾官员,甚至可直接向最高统治者汇报,权力较大。

  2. 历史背景

    • 设置时间:主要活跃于三国时期(220-280年),魏国称“校事”,吴国亦称“校官”。
    • 典型记载:《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提到校事“放横”(滥用职权),后因官员谏言被废除;《吴志·陆凯传》称其为“吏民之仇”,反映其严酷性。
  3. 评价与争议
    校事因权力过大、缺乏制衡,常被诟病为“酷吏工具”。清代学者俞正燮将其类比为北魏“侯官”、明代“厂卫”,侧面说明其特务性质。

  4. 废止与影响
    魏国于嘉平年间(249-254年)因程晓谏言废除校事官,吴国存续时间较长,但具体废止时间不详。

如需进一步了解校事的具体案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传记或俞正燮《癸巳存稿》。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校事

校事(xiào shì),是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词语,由“校”和“事”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校”字的部首是木字旁,它的笔画数为8画;“事”字的部首是事字旁,它的笔画数为5画。

来源和繁体

校事源于古代文献中的用词,形容学校中的各种事务。繁体字“校事”使用的是「校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校事”,古时候的写法为“校事”,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1. 今天我们校事繁忙,要处理很多学生的问题。

2. 校事的安排需要合理规划,确保一切井井有条。

组词

院校、校园、校长、学校

近义词

学务、学校事务

反义词

非校事、非学校事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