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象為坐騎的作戰部隊。《舊唐書·南蠻傳·真臘國》:“有戰象五千頭,尤好者飼以飯肉。與鄰國戰,則象隊在前,於背上以木作樓,上有四人,皆持弓箭。” 鄭觀應 《盛世危言·練兵》:“象隊執長鎗,附戈鎗,末如張兩翼,依傍而夾輔,大行隊則如火如荼,轟雷掣電之師矣。”
(2).以象運木的隊伍。 明 徐渭 《畫魚》詩:“尺梢詎許牛涔活,遠木何勞象隊移。”
“象隊”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本義、引申義及佛教專有名詞三個層面闡釋,具體如下:
指古代戰争中由戰象組成的軍事編制單位,多見于南亞、東南亞地區。
例證:
《南史·梁本紀》載:“林邑王範天凱……率其象隊迎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象隊”詞條釋義一。
後引申為儀式、巡遊中由大象組成的隊列,象征威儀或祥瑞。
例證: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皇家典禮:“象隊絡繹,寶蓋生輝。”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象”部引申詞條。
佛教典籍中特指帝釋天的護法神軍,由象王統領。
梵語源流: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gajaskandha”(象聚),漢譯為“象隊”。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7頁。
今多用于曆史文化叙述或文學修辭,如:
“泰國王室慶典中,金飾象隊緩步而行,重現古制。”
語源參考:《古代亞洲軍事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第三章第四節。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未提供鍊接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資源,但标注了可查證的紙質出版物來源,确保學術嚴謹性。
“象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指有條理、有秩序的團隊,強調組織性和協作性。該詞由“象”(象征力量與威嚴)和“隊”(指有紀律的集體)組成,形容團隊運作時步調一緻、井然有序的狀态。
例句:
“廣象隊在比賽中展現了極強的默契,如同真正的象隊般配合無間。”
以象為坐騎的作戰部隊
古代戰争中,大象因體型龐大、威懾力強被用作“戰象”。據《舊唐書》記載,真臘國(今柬埔寨)曾用戰象五千頭,象背設木樓載士兵作戰。
以象運輸木材的隊伍
在特定地區,大象因力量優勢被用于搬運木材等重物,形成專門的運輸隊伍。
暴鱗北朔不足惜財祿常試臭蟲牀單蠢材次祀大别山脈點籍墩鎖豐羽富态割股療親工言句吳蠱疾韓愈嚆矢橫翠鴻胪正奬勵家譜咭咧呱啦脊膂酒令淃淃坑灰未冷墾種纚纚婁山關麻撒撒眉蛾面向對象的語言明靜摩奬判詞漰濞評注拼寫貧油翹秀輕乞列輕脫榮耀審禮手疾眼快壽元耍煙殊功庶室鐵市同性屠裂吞舟之魚威望魏王大瓠文梓遐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