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忽疏略。《新唐書·關播傳》:“故事,諸司甲庫,以令史直曹,刓脫為姦。 播 悉易以士人,時韙其法。”
“刓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析:
作為成語時,“刓脫”讀作wán tuō,表示言辭或行為機智獨到,能巧妙解決問題。
在《新唐書·關播傳》中,“刓脫”被解釋為“玩忽疏略”,指因疏忽導緻弊端。例如唐代曾因官吏玩忽職守引發問題,後通過改革人事制度解決。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避免混淆。
《刓脫》(hūn tuō)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刂」和「脫」,總共有10畫。這個詞來源于《說文解字》。
「刓」(刂)是刀的意思,也是左邊的部首,共1畫。
「脫」(⺼)是肉的意思,也是右邊的部首,共7畫。
「刓脫」在繁體字中被寫作「删脫」。
在古代,「刓脫」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
「刓」在古代的字形像兩把交叉的刀。可換成現在的寫法「刂」,也就是隻有一刀的樣子。
「脫」在古代的字形像一個人把頭伸出窗外。可換成現在的寫法「⺼」,也就是一個肉的形狀。
1. 他寫文章時總愛刓脫些不必要的細節。
2. 演員在表演時要抓住角色的特點,不能刓脫。
組詞:涵刓(包含删去不必要的)、剃刓(修剪不必要的)、刓字(删節的文字)。
近義詞:精簡、簡練。
反義詞:啰嗦、冗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