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鈍刀,鞭蹇驢。比喻勉力而為。 唐 白居易 《與陳給事書》:“可與進也,乞諸一言,小子則磨鉛策蹇,騁力於進取矣。”
“磨鉛策蹇”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為“磨鈍刀,鞭策跛腳的驢”,比喻勉力而為,即使條件不足或能力有限,仍盡力去做某事。其中,“鉛”指鉛刀(鈍刀),“蹇”指跛足的驢,兩者均象征能力不足或工具不精。
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白居易《與陳給事書》:“可與進也,乞諸一言,小子則磨鉛策蹇,騁力于進取矣。” 作者以自謙口吻表達即便自身條件有限,仍願努力進取的态度。
結構與用法
近義與延伸
類似含義的成語有“笨鳥先飛”“驽馬十駕”等,均指通過持續努力彌補不足。需注意,“磨鉛策蹇”更側重“勉力”而非結果,常用于自謙或鼓勵他人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磨鉛策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經過艱苦、刻苦的努力和奮鬥,才能達到成功的境地。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們在學習、工作或者其他方面付出不懈努力後,最終獲得成果的情況。
《磨鉛策蹇》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
磨的部首是石,總筆畫數為11;
鉛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14;
策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12;
蹇的部首是足,總筆畫數為17。
《磨鉛策蹇》始見于《論語·子罕第四》。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并廣泛傳播。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磨鉛策蹇」。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也有所不同。以「磨鉛策蹇」為例:
磨在古時候是「鬪」,鉛是「鉛」,策是「箣」,蹇是「躞」。
1. 他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工作,終于在公司中升到了高位,真是磨鉛策蹇的結果。
2. 運動員們每天都要進行艱苦的訓練,隻有經過磨鉛策蹇,他們才能在賽場上取得好成績。
磨砺、鉛字、策馬、蹇視
磨刀不誤砍柴工、堅持不懈、百折不撓
花言巧語、一蹶不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