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谏的意思、小谏的詳細解釋
小谏的解釋
唐 代谏官拾遺的别稱。 宋 代稱監察禦史。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拾遺為小諫,又曰遺公。”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孫副樞》:“ 寳元 中,副樞 孫 公 沔 ,自小諫以言事左遷監 永州 市征。”
詞語分解
- 小的解釋 小 ǎ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較的對象,與“大”相對:小雨。矮小。短小精悍。 範圍窄,程度淺,性質不重要:小事。小節。小題大作。小打小鬧。 時間短:小坐。小住。 年幼小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小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委婉、含蓄地提出批評或規勸,尤其用于臣子對君主或下級對上級的勸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小:此處并非指規模或程度上的微小,而是指方式上的委婉、含蓄、不直露。它強調以間接、溫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勸告。
- 谏:指規勸、勸誡,特指臣子對君主、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目的是使其改正錯誤。
- 合義:“小谏”即指采用不直接冒犯、不激烈對抗的方式進行的規勸,常通過暗示、比喻、諷喻等手段表達意見,以求達到勸誡目的而不觸怒對方。
-
曆史淵源與出處:
- “小谏”的概念與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和谏诤制度密切相關。儒家思想強調“事君以忠”,但同時也提倡“谏而不逆”,即勸谏要講究方式方法。
- 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詩經》的“風”詩傳統。《毛詩序》提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這裡的“谲谏”(曲折委婉的勸谏)即與“小谏”精神相通 。
- 漢代典籍《白虎通義·谏诤篇》将谏诤方式分為五種:“谏”有五:一曰諷谏,二曰順谏,三曰窺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其中“諷谏”被列為首位,指“知禍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諷告焉”,即預見禍患,在事情未明顯時委婉提醒,這即是典型的“小谏” 。
-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中也提到:“刺者,達也。詩人諷刺……若針之通結矣。”這裡的“諷刺”也是指用含蓄的語言進行批評規勸,與“小谏”類似 。
-
應用場景:
- 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語境,是臣子向君主進谏的一種策略性方式,尤其是在君主剛愎或情勢敏感時,為避免觸怒龍顔、招緻禍患而采用。
- 也引申用于日常生活中,指對他人的缺點或錯誤進行溫和、含蓄的提醒或批評,以維護關系和諧。
-
相關術語辨析:
- 直谏:與“小谏”相對,指直接、坦率地指出錯誤,言辭可能較為激烈。
- 諷谏:與“小谏”含義最為接近,常可互換使用,指用委婉含蓄的話進行勸谏。
- 規谏:泛指規勸谏诤,方式上可能包含“小谏”和“直谏”。
-
現代理解:
在現代漢語中,“小谏”一詞本身已不常用,但其體現的溝通智慧——即在批評或提出不同意見時講究方式方法,注重委婉含蓄、以理服人、顧及對方感受——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它倡導一種建設性而非對抗性的溝通方式。
“小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和語言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以委婉、含蓄、不直露的方式進行批評或規勸,尤其用于臣下對君主的進谏。它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中關于勸谏的智慧,強調在表達不同意見或批評時需講究策略,以求達到勸誡目的的同時維護和諧關系。其精神内核在現代人際溝通中仍有借鑒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小谏”是古代官職的别稱,具體含義因朝代而異:
-
唐代
指谏官“拾遺”的别稱。拾遺為從八品官職,職責是向皇帝進谏、糾正政策疏漏。例如《容齋四筆》提到:“拾遺為小谏,又曰遺公。”
-
宋代
改指“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屬禦史台,負責監督百官、彈劾失職,如宋代張師正《括異志》記載孫沔“自小谏以言事左遷監永州市征”,即因谏言被貶。
-
其他信息
- 拼音/注音:xiǎo jiàn(ㄒㄧㄠˇ ㄐㄧㄢˋ)
- 詞源:屬于古代官職稱謂的通俗化表達,常見于史書或筆記類文獻中。
建議結合《容齋四筆》《括異志》等古籍進一步了解具體職能和曆史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韛囊白頭達寶冊邊衣比丘禅宗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橙黃桔綠饬農大後年等曹點見敵人動辄得咎訛替犯困奉貢感光紙高旨故衆毫楮豪贍畫采婚戀翦拂監送接唱克笃斂錢六一六引盧姬律管名氣民官胖大海抛甎引玉偏狹片字清裁輕重量級親上做親器尚曲調阙觀人多勢衆擩哜生庚八字守名熟看黍離麥秀嗣事竦心素昔韬弓填充匣牀相禅小姓笑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