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訛替的意思、訛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訛替的解釋

(1).猶差誤。 晉 王嘉 《拾遺記·周》:“南陲之南,有 扶婁之國 。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於纖毫之中……樂府皆傳此伎,至末代猶學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絶,故俗謂之婆候伎。則 扶婁 之音,訛替至今。”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隋書·律曆志上》:“ 宋氏 尺實比 晉 前尺一尺六分四釐……當由人間恒用,增損訛替之所緻也。”

(2).猶衰敝。《初學記》卷二三引 南朝 宋孝武帝 《沙汰沙門诏》:“佛法訛替,沙門混雜,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藪。”《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訛替,或憑真以構僞,或飾虛以詐真。” 唐 義淨 《南海寄歸内法傳》:“燒香垂涕而申誨曰:‘大聖久已涅槃,法教訛替,人多樂受,少有持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訛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一、核心釋義

  1. 差誤/失真
    指事物在傳承或記錄過程中産生的錯誤、偏差。例如語言發音演變導緻的失真(),或技藝傳承中“得粗亡精”的技藝退化現象(晉代王嘉《拾遺記》提及扶婁國技藝傳承時使用該詞)。

  2. 衰敝/敗壞
    描述制度、宗教或社會風氣的衰落。如南朝宋孝武帝诏書中批評“佛法訛替”,指佛教教義因僧侶混雜而衰微()。

二、古籍用例

三、注意點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訛替(é tì)這個詞的意思是“以假冒僞劣的東西代替真實的東西”。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字的變形“讠”,表示與言語有關,右邊是“替”字,表示代替。根據筆畫計算,它有11個筆畫。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詩經》中就曾出現。在古代繁體漢字中,訛替的寫法如下:訛替。現代簡化字将繁體字簡化為訛替。 下面是一些關于訛替的句子示例: 1. 他以次品訛替了原配件。 2. 這個商販善于用訛替的手法欺騙顧客。 一些與訛替相關的詞語包括:冒充、假冒、僞劣。這些詞語都傳達了以虛假的替代品代替真實的東西的意思。 與訛替相反的詞語是真實、真品或原件等,它們表示真實的、未經假冒的東西。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