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谏的意思、小谏的详细解释
小谏的解释
唐 代谏官拾遗的别称。 宋 代称监察御史。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拾遗为小諫,又曰遗公。”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孙副枢》:“ 寳元 中,副枢 孙 公 沔 ,自小諫以言事左迁监 永州 市征。”
词语分解
- 小的解释 小 ǎ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小雨。矮小。短小精悍。 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 时间短:小坐。小住。 年幼小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小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委婉、含蓄地提出批评或规劝,尤其用于臣子对君主或下级对上级的劝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 小:此处并非指规模或程度上的微小,而是指方式上的委婉、含蓄、不直露。它强调以间接、温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劝告。
- 谏:指规劝、劝诫,特指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目的是使其改正错误。
- 合义:“小谏”即指采用不直接冒犯、不激烈对抗的方式进行的规劝,常通过暗示、比喻、讽喻等手段表达意见,以求达到劝诫目的而不触怒对方。
-
历史渊源与出处:
- “小谏”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谏诤制度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强调“事君以忠”,但同时也提倡“谏而不逆”,即劝谏要讲究方式方法。
- 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诗经》的“风”诗传统。《毛诗序》提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里的“谲谏”(曲折委婉的劝谏)即与“小谏”精神相通 。
- 汉代典籍《白虎通义·谏诤篇》将谏诤方式分为五种:“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其中“讽谏”被列为首位,指“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即预见祸患,在事情未明显时委婉提醒,这即是典型的“小谏” 。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也提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若针之通结矣。”这里的“讽刺”也是指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批评规劝,与“小谏”类似 。
-
应用场景:
- 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语境,是臣子向君主进谏的一种策略性方式,尤其是在君主刚愎或情势敏感时,为避免触怒龙颜、招致祸患而采用。
- 也引申用于日常生活中,指对他人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温和、含蓄的提醒或批评,以维护关系和谐。
-
相关术语辨析:
- 直谏:与“小谏”相对,指直接、坦率地指出错误,言辞可能较为激烈。
- 讽谏:与“小谏”含义最为接近,常可互换使用,指用委婉含蓄的话进行劝谏。
- 规谏:泛指规劝谏诤,方式上可能包含“小谏”和“直谏”。
-
现代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小谏”一词本身已不常用,但其体现的沟通智慧——即在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时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委婉含蓄、以理服人、顾及对方感受——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倡导一种建设性而非对抗性的沟通方式。
“小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语言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以委婉、含蓄、不直露的方式进行批评或规劝,尤其用于臣下对君主的进谏。它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劝谏的智慧,强调在表达不同意见或批评时需讲究策略,以求达到劝诫目的的同时维护和谐关系。其精神内核在现代人际沟通中仍有借鉴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小谏”是古代官职的别称,具体含义因朝代而异:
-
唐代
指谏官“拾遗”的别称。拾遗为从八品官职,职责是向皇帝进谏、纠正政策疏漏。例如《容斋四笔》提到:“拾遗为小谏,又曰遗公。”
-
宋代
改指“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属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弹劾失职,如宋代张师正《括异志》记载孙沔“自小谏以言事左迁监永州市征”,即因谏言被贬。
-
其他信息
- 拼音/注音:xiǎo jiàn(ㄒㄧㄠˇ ㄐㄧㄢˋ)
- 词源:属于古代官职称谓的通俗化表达,常见于史书或笔记类文献中。
建议结合《容斋四笔》《括异志》等古籍进一步了解具体职能和历史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菴罗闇涩百帕保障房避谷轈车撑霆裂月充足理由律传领蹈冰倒行邓虏沦敦妒嗔翻供冯雪峰妇人之仁该载阁试桂魄换鹅书环谒湖笔回夺回说艰屯监行见习生接线员节饮浚决居势考政懒拖拖劳动力两耳塞豆六臝篾箩难言之隐泥儿拼客鯆魮怯里马赤青宫曲脊取悦仁信荣伍媃儿洒尘三帀蛇草神惊石瘦缺屯苦屯危玩弛枉暴小鹿儿斜罨心驰魏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