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國土小,百姓少。指弱小之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 周 禮也。”
“小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或地區在規模、人口等方面的弱小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小寡”指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狀态,特指弱小的國家或政權。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的記載:“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此句意為:尊崇神明祭祀,保護弱小國家,是周朝的禮制。
近義詞包括“蕞爾小邦”“彈丸之地”,反義詞則為“地大物博”“泱泱大國”。如需進一步了解構詞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小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
- ‘小’的部首是小字旁,筆畫數為3畫。它的康熙部首是屍(shī),拼音為xiǎo。表示大小、年幼、數量較少等含義。
- ‘寡’的部首是宀字旁,筆畫數為11畫。它的康熙部首是宀(mián),拼音為guǎ。表示少、不多、不廣泛等含義。
《小寡》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二年》一文中。在繁體字中,‘小’和‘寡’的形狀沒有明顯的變化,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小’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而‘寡’字在古代的寫法相對繁雜,可以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兩種寫法。左右結構中,上方是‘宀’,下方是‘卦’;上下結構中,上方是‘夕’,下方是‘多’。
1. 小寡的村莊隻有幾戶人家。
2. 他的知識面雖小寡,但深入。
組詞:小寡人、小******、寂寞小寡、寡人
近義詞:微小、稀少、不多
反義詞:衆多、廣泛、豐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