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的後部。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狄梁公》:“﹝有富兒鼻端生疣,公﹞即于腦後下針寸許,仍詢病者曰:‘針氣已達病處乎?’”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皂縧攔腰繫,羅巾腦後擔。”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卷六:“今庶人所戴頭巾, 唐 亦謂之四腳,二繫腦後,二繫頷下。”
(2).泛指後面。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他快步出門,跨上馬,将站班的家将們扔在腦後,不一會便跑出村莊了。”
(3).謂記憶之外。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腦後,轉關兒便是舌頭,許了的話兒都不應口!”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老人努力地想把 日本 人放在腦後,而就眼前的事,說幾句話。” 郭小川 《縣委書記的浪漫主義》詩:“一個黨的工作者,血當然可以流;人民的利益卻不能放在腦後。”
“腦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頭的後部
指人體頭部後方區域,如“腦後無眼”形容無法看到後方事物。
例:唐代薛用弱《集異記》記載“腦後下針寸許”,描述針灸治療場景。
泛指後面
引申為空間或時間上的後方位置。
例:魯迅《奔月》中“将家将們扔在腦後”,表示人物快速離開。
記憶之外
比喻遺忘或忽略某事,常見于“置之腦後”“抛到腦後”等表達。
例:老舍《四世同堂》中“努力把日本人放在腦後”,體現刻意遺忘。
成語/俗語:
文學引用:
金代《西廂記諸宮調》用“皂縧攔腰繫,羅巾腦後擔”描寫人物裝束。
該詞通過空間概念(頭部後方)延伸出抽象含義,如時間上的“後續階段”或心理上的“遺忘狀态”,體現了漢語中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演變特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腦後》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某種情況下被人忽視或被人遺忘。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腦”和“後”。
“腦”是指人體中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頭部,控制和調節人的思維、記憶、意識等功能。而“後”則表示位置的後面。
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詞的含義。其中,“腦”字的部首是“月”,它表示了這個字與月亮相關。而“後”字的部首是“⺾”,它表示了這個字與肉類相關。所以,從部首上看,“腦後”可以理解為大腦所在的位置。
《腦後》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并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繁體字中,“腦後”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腦後”這個詞的基本結構相似。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化或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腦後”的例句:
他在團隊中默默無聞,就像被放置在腦後般被大家忽視。
通過加入不同的前綴或後綴,我們可以将“腦後”與其他詞彙組合起來形成新的詞語。例如,腦後光、腦後生花等。
與“腦後”意思相近的詞有:被忽略、被遺忘、被漠視。
與“腦後”意思相反的詞有:受關注、備受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