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周遍。 漢 劉向 《說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漢書·谷永傳》:“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愛。” 顔師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純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 袁 張 所製,偏駁不倫。”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不以華為辯,不以意為覺,無偏駁之説,無新特之論。”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裡,不信然歟!”
“偏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n bó,其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綜合了多個文獻來源的釋義:
不周遍(指範圍局限)
指事物或觀點片面、不全面,無法涵蓋整體。例如:
不純正(指偏離正道)
形容思想、言論或行為偏離正确準則,違背真理。例如: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語境,可查閱《說苑》《文心雕龍》等原著。
偏駁是一個多義詞,可以表示駁斥、反對、批評的意思。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中,偏駁還可以指代一種具有獨創性和特異性的創作風格或思維方式。
偏駁的拆分部首是“人馬”,其中“人”是左邊的部首,也是第一個筆畫。
偏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其源于古代漢語中的“偏”和“駁”兩個詞語的組合。漢語中的“偏”字在古代指“傾斜”,用來表示偏離正常、偏向一方的意義。而“駁”字在古代則是指反對、駁斥的意思。
偏駁的繁體字為「偏駁」。
古代漢字中的偏駁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可以通過以下展示:
古代寫法:
偏:
駁:
1. 他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偏駁,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
2. 這位藝術家以其偏駁的風格和大膽的創新聞名于世。
1. 偏見:對事物或人的一種偏倚的看法或不正确的判斷。
2. 駁斥:對某個觀點或言論進行反駁和否定。
駁斥、否定、反對、批判
贊同、認同、支持、肯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