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偏駁的意思、偏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偏駁的解釋

(1).不周遍。 漢 劉向 《說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漢書·谷永傳》:“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愛。” 顔師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純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 袁 張 所製,偏駁不倫。”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不以華為辯,不以意為覺,無偏駁之説,無新特之論。”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裡,不信然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偏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片面而雜亂,不全面也不純正,多用于形容觀點、理論或事物的不完善性。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片面性

    指見解或理論隻側重于某一方面,未能全面把握整體。例如在學術讨論中,若隻強調單一因素而忽略其他關聯要素,可稱為“立論偏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卷第128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偏駁"條目

  2. 駁雜不純

    強調内容混雜、缺乏統一性或純粹性。如思想體系若融合了相互矛盾的學說而未加整合,則顯“偏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92頁,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詞源與用法分析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差異 示例
偏駁 兼具“片面”與“雜亂”雙重含義 理論架構偏駁,邏輯混亂
偏頗 僅強調不公正、不中立 評價有失偏頗
蕪雜 側重雜亂無章,不強調片面性 史料蕪雜,需整理

四、權威文獻例證

  1.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若夫雜家者流……非特主一家,故其書往往偏駁。”

    (雜家學派不專主某一學說,因此著作常顯片面雜亂。)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文史通義·内篇》卷三。

  2. 現代語言學應用:

    在語言規範研究中,過度依賴方言例證而忽視通語體系,易被指為“方法偏駁”。

    來源:呂叔湘《語文常談》第5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


五、當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書面語,常見于學術評論、文化批評領域,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貶義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片面性”或“駁雜性”的表現。

(注:部分古籍原文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現代出版物鍊接以出版社官方信息頁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偏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n bó,其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綜合了多個文獻來源的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不周遍(指範圍局限)
    指事物或觀點片面、不全面,無法涵蓋整體。例如:

    • 《說苑·至公》提到“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形容自私行為無法惠及他人。
    • 《漢書·谷永傳》中“解偏駮之愛”指解除片面狹隘的情感。
  2. 不純正(指偏離正道)
    形容思想、言論或行為偏離正确準則,違背真理。例如:

    • 《文心雕龍·史傳》批評“袁張所製,偏駁不倫”,指其著述不合規範。
    • 清代薛福成稱“其道不免偏駮”,強調方法存在偏差。

二、結構與用法


三、例句參考

  1. 古文用例:
    • “不以華為辯,不以意為覺,無偏駁之説”(宋·葉適),強調摒棄不純正的學說。
  2. 現代造句:
    • 他的論證過于偏駁,缺乏系統性依據(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語境,可查閱《說苑》《文心雕龍》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阿翁半飽貝殼鬓颔茶油赤膽大喇喇點葉繁鳥凫居雁聚勾縫谷倉國學锢職邗城鶴林玉露喝水鴻鹄之志鹄鹄灰色誨言焦梧桐接屋趌趌驚避精美絕倫精妙噤戰稽山子九通衢雷出廉锷兩火一刀遛彎兒溟極墨緑耐心撚粉凝澹瓯宰盤還皮室兵敲榜翹首清節家人力铩翅山魅升級生石灰時倫束伍令太師槅讨誅桐城萬萬頑硬葦鑰下輩子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