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朝夕。 唐 李賀 《自昌谷到洛後門》詩:“寒涼十月末,雪霰濛曉昏。” 元 馮子振 《十八公賦》:“晝黮於墨,曉昏共霾。”
“曉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hūn,其核心含義是“猶朝夕”,即指早晨與黃昏,也泛指時間上的早晚或日夜更替。以下是詳細解釋:
“曉昏”是一個兼具時間性與畫面感的詞彙,適合在文學作品中營造意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可參考李賀、馮子振的原文(詳見、4、6)。
《曉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天亮和天黑的時刻,即黎明和黃昏。
《曉昏》由部首日和部首讠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目是10畫。
《曉昏》一詞的來源于《周禮·秋官·大司晨》:“日夜開關,燈火既明,星既輝耀,是謂曉昏。”在古代,人們根據天空的亮度來判斷時間,于是将天亮和天黑的時刻稱為“曉昏”。
《曉昏》的繁體字為「曉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曉昏》在古時的寫法為「暁昏」或「曉昏」,字形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1. 去年我到北極旅行,夏季的北極是一個沒有曉昏的地方。
2. 黃昏時分,夕陽餘晖映照着大地,景色非常美麗。
1. 昏暗:形容光線不明亮,陰暗。
2. 曉見:清晨時見到,意味着了解、感知。
1. 曙光:天剛亮的時候的光線。
2. 黃昏:太陽落下的時候天色變暗。
1. 淩晨:天亮前的時間。
2. 中午:一天的正午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