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時鐘、自鳴鐘。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天主堂》:“其國俗工奇器,若……候鐘,應時自擊有節。”
"候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候鐘(hòu zhōng)指古代用于觀測時間、報時的儀器或鐘表,特指通過天文觀測或機械裝置測定時辰後敲擊報時的鐘。
其構詞中“候”意為觀測候(時辰),“鐘”即鐘器,合指通過觀測天象或儀器來校準時間的工具。例如《周禮·夏官》中記載的“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便涉及早期計時儀器與報時制度的雛形,後發展為更精密的候鐘制度。
古代候鐘常與日晷、漏刻配合使用,通過觀測日影或水流計量時間,定時敲鐘宣告時辰。如漢代宮廷的“鐘鳴漏盡”制度,即以鐘鼓報曉暮。
在禮樂文化中,鐘為“八音之首”,候鐘兼具秩序維護功能。如唐代長安城設鐘樓鼓樓,晨鐘暮鼓規範市民作息,體現“以時治事”的儒家倫理。
據故宮博物院文獻考訂,明清時期“候鐘”一詞多指宮廷天文台(如欽天監)使用的自鳴鐘或更鼓,後漸被機械鐘表取代。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鐘鳴鼎食”“晨鐘暮鼓”等成語仍保留其文化印記。
參考資料來源:
“候鐘”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候鐘”指的是時鐘或自鳴鐘,特指能自動報時的鐘表裝置。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帝京景物略·天主堂》,描述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的精密機械鐘表。例如:
“其國俗工奇器,若……候鐘,應時自擊有節。”
明代後期,歐洲傳教士(如利瑪窦)将自鳴鐘引入中國,這類鐘表因能精準報時,被稱為“候鐘”。其名稱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機械計時器的新奇與重視。
需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提到“候鐘”作為成語,意為“等待時機”。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衍生義,建議以“自鳴鐘”為常用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帝京景物略》原文或明代中西科技交流史料。
哀吹豪竹安措岸忽悲慕便疾餅肆步運柴雞摛辭愁黯楚榭促景大洲的見都柏林佛經貫洽詭妙果子局浩倡號恸和均宦孺幻設絸纜焦拳窘步究細兒镌銘窾木剌馬羸惙檑木連史紙連心料柬鹿蕉輪機冥資摹放牡蛎蜺字皮剝所敲殺魌頭軟座世道人情十進對數受具損證鎖頤晩晩無邊無際吳鴻霞粲湘波仙子相資閑細詨訛歇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