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時鐘、自鳴鐘。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天主堂》:“其國俗工奇器,若……候鐘,應時自擊有節。”
“候鐘”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候鐘”指的是時鐘或自鳴鐘,特指能自動報時的鐘表裝置。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帝京景物略·天主堂》,描述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的精密機械鐘表。例如:
“其國俗工奇器,若……候鐘,應時自擊有節。”
明代後期,歐洲傳教士(如利瑪窦)将自鳴鐘引入中國,這類鐘表因能精準報時,被稱為“候鐘”。其名稱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機械計時器的新奇與重視。
需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提到“候鐘”作為成語,意為“等待時機”。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衍生義,建議以“自鳴鐘”為常用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帝京景物略》原文或明代中西科技交流史料。
候鐘(hòu zh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候”和“鐘”兩個字組成。
候(hòu)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9,拆分部首後的部首是“亻”,主要含義有等待、等候的意思。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候的字形稍微有所不同,由土和又兩個部分構成。
鐘(zhōng)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10,拆分部首後的部首也是“亻”,主要含義有古代計時儀器、響聲、宣告等。
候鐘本義是古代宣告時間的一種方式。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古代中國的時間觀念主要是借助一些特殊設施以及宣告器來傳達時間的信息。而“候鐘”具體指的是用鐘來宣告時間,并告知人們應該進行何種活動的。這在古代社會特别是農耕社會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關于候鐘的例句:
1. 古代候鐘是人們的時間信使。
2. 在古代,候鐘的響聲告知人們正午已到。
3. 那座古老的廟宇裡,懸挂着一隻巨大的候鐘。
與“候鐘”相關的組詞有:候船、候車、等候、宣告等。
近義詞有:報時鐘、計時鐘。
反義詞有:遲到、耽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