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量移的意思、量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量移的解釋

(1).多指官吏因罪遠谪,遇赦酌情調遷近處任職。 唐 白居易 《自題》詩:“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舊唐書·玄宗紀上》:“﹝ 開元 二十年﹞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宋史·欽宗紀》:“﹝ 靖康 元年七月﹞詔:‘ 蔡京 子孫二十三人已分竄遠地,遇赦不許量移。’”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量移》:“ 唐 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

(2).泛指遷職。 明 王世貞 《除夕張山人分韻是日有浙藩之報》之二:“自憐遲暮意,初作量移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歸舟》:“ 道光 辛丑秋七月,由 粵 西量移 蘇 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量移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政治術語,指唐代對貶谪官員的一種寬宥制度,即根據其貶谪後的表現或朝廷政策調整,酌情将其調任至條件較好或距離京城較近的地區任職。該詞由“量”(衡量、酌定)與“移”(調動)組合而成,體現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官員任地的決策過程。

一、核心釋義與曆史背景

  1. 制度内涵

    唐代官員因罪被貶至偏遠地區後,若遇朝廷赦免或考察合格,可由吏部重新評估(“量”),将其調任(“移”)至較優渥或鄰近京畿的州縣。此制度旨在平衡懲戒與人才複用,如《唐會要》載:“左降官量移者,謂以赦恩移近處。”

  2. 適用條件

    量移需滿足特定條件,如皇帝登基大赦、政績顯著或年限屆滿。白居易《自題》詩“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即反映其等待調任的境遇。

二、語義演變與文獻例證

  1. 詞義特指性

    該詞專用于唐代貶官制度,宋以後漸趨消亡。《漢語大詞典》明确其釋義為:“唐宋公文術語,指官員被貶至遠地後,遇赦酌情移近安置。”

  2. 經典文獻用例

    • 《舊唐書·玄宗紀》:“左降官量移近處。”
    • 宋代王溥《唐會要·左降官》:“經五考滿,許量移。”

三、現代漢語中的狀态

作為曆史詞彙,“量移”在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見于古籍研究與曆史文獻。其概念被“平反”“調任”等現代術語替代,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的特殊性。


權威參考資料

  1. 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白居易《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
  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網絡擴展解釋

“量移”是中國古代官場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核心指官吏因罪被貶後,遇赦或特定情況下的職位調整。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唐代起源
    最初指被貶至偏遠地區的官員,因朝廷赦令或政策調整,被酌情調任至較近地區任職。例如《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時期“左降官量移近處”,白居易詩中“三年隨例未量移”也反映了這一制度。

  2. 後世泛化
    宋代以後逐漸泛指官員的職位遷調,如《宋史》提到蔡京子孫“遇赦不許量移”,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明确其演變過程。


二、應用場景與特點


三、文學與曆史中的例證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量移案例,可查閱《舊唐書》《宋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塗崩脆扁擔花采旒酬繼楚炬秦灰帶劍代位單傳樀樀方外遊凡枝傅父浮客光副盥漱轱辘磙子國防大學橫字魟科謊詐毀裂餰鬻孑盾街舞鏡史靜娴巨爵勘同哭哭啼啼累屋重架連更徹夜兩塾靈主六一泉妹壻磨它子墨戲甯内樸誠譜寫謙癖硗硗熱芭軟厮禁三和土閃露申滌攝相市戶事例四阿讨平體表聽而不聞跅落小幅溪峒亵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