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尼受戒後的年歲。 唐 韓翃 《題薦福寺衡嶽暕師房》詩:“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 明 宋濂 《孤峰德公塔銘》:“世壽七十又九,僧臘六十有二。”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僧臘》:“僧家言僧臘言,猶言年歲也。”
“僧臘”是佛教術語,指僧尼受具足戒後的年歲,用于計算其出家修行的時長。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核心含義
僧臘專指僧人正式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後(即受具足戒後)的年數。例如,一位僧人受戒後未破戒或還俗,每過一年增加一臘。此概念與“世壽”(實際年齡)不同,如古籍中記載僧人“世壽七十又九,僧臘六十有二”,即實際年齡79歲,受戒修行62年。
與相關術語的區别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多見于佛教典籍與文人作品中,如唐代韓翃詩句“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以僧臘喻修行積澱;明代宋濂為僧人撰塔銘時亦明确區分世壽與僧臘。
僧臘是佛教衡量僧人修行資曆的重要标準,需以受具足戒為起點,逐年累積。若需了解戒臘、夏臘等更細分概念,可參考佛教戒律相關文獻。
《僧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寺院中舉行盛大祭祀,禮佛超度。可以理解為僧人在特定時間裡為佛祖或神像舉行莊嚴的宗教儀式。
《僧臘》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人(兒)和腿,其中“兒”為左部首,表示人;“腿”為右部首,表示腿。
根據筆畫的計算,它總共有14個筆畫。
《僧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佛教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常常會為佛像或寺廟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稱為“僧臘”。
至于繁體字形,它的寫法為「僧臘」,多用于台灣和香港等地。
在古代,「僧臘」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僧臘」通常寫作「僧臘」。臘字是在漢字的右側加上羊字旁表示“肉”的部首,形狀與「腿」相似。
1.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寺廟舉行盛大的僧臘活動。
2. 他在僧臘期間虔誠地燒香拜佛,祈求家人平安。
1. 僧人:指出家修行的男性*********。
2. 臘月:指農曆十二月,也叫做麥臘月,是中國傳統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
宗教儀式、寺廟祭祀、廟會等。
世俗活動、塵俗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