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尼受戒後的年歲。 唐 韓翃 《題薦福寺衡嶽暕師房》詩:“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 明 宋濂 《孤峰德公塔銘》:“世壽七十又九,僧臘六十有二。”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僧臘》:“僧家言僧臘言,猶言年歲也。”
僧臘是漢語佛教術語,指僧人受具足戒後經過的年數,用以計算僧人在佛教團體中的修行資曆。該詞由“僧”與“臘”組合而成,“僧”即僧侶,“臘”原指佛教戒律中僧人每年結夏安居後的時間計算單位。僧臘的起始時間以僧人正式受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為标志,每度過一次結夏安居便增長一臘。例如,若某僧受戒後已參與五次結夏安居,則其僧臘為五年。
在佛教制度中,僧臘具有實際意義。它被用于寺院中排定僧人長幼次序、分配職務及法會中的座位排列,體現了佛教内部對修行時間與資曆的尊重。據《百丈清規》記載,僧臘制度與“法臘”(僧人實際年齡)并列,共同構成僧團管理的重要依據。這一概念反映了佛教文化中“以戒為師”的核心思想,強調持戒修行對僧人身份的根本意義。
“僧臘”是佛教術語,指僧尼受具足戒後的年歲,用于計算其出家修行的時長。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核心含義
僧臘專指僧人正式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後(即受具足戒後)的年數。例如,一位僧人受戒後未破戒或還俗,每過一年增加一臘。此概念與“世壽”(實際年齡)不同,如古籍中記載僧人“世壽七十又九,僧臘六十有二”,即實際年齡79歲,受戒修行62年。
與相關術語的區别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多見于佛教典籍與文人作品中,如唐代韓翃詩句“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以僧臘喻修行積澱;明代宋濂為僧人撰塔銘時亦明确區分世壽與僧臘。
僧臘是佛教衡量僧人修行資曆的重要标準,需以受具足戒為起點,逐年累積。若需了解戒臘、夏臘等更細分概念,可參考佛教戒律相關文獻。
菴摩羅搬弄襃衮部郎不實彩旛纏摩頭窗楞楚酒趺迹高飛遠翔觀音素過得去好生衡器歡恩畫土分貢減等甲烷激發态徑直寄宿俊爽铿越狂縱老相辣硬獵辇羅帕靡盬釀采驽材驽守烹宰僻書千百親尊七夕紅麴糁榮忭叡質三副審單盛涼神禹碑歙硯水底摸月水職碩岸探兵桃花人面韬轶頑銅危寄委囑勜劜舞商小觿蟹文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