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葷腥食物。《冷眼觀》第二三回:“你自從進我理門,須守我規矩……便拿手望天上一指道:‘天上不吃雁鴿鳩’,又朝地下一指道:‘地下不吃犬馬牛’。復行望空中一指道:‘水中不吃鱔鱉鰍。三葷五厭,一概不準入口。’”
“三葷五厭”是一個源自宗教戒條的漢語成語,指代信徒禁食的葷腥食物。具體含義如下:
這一概念融合了佛道兩教的飲食禁忌。在《西遊記》中,唐僧因豬悟能(八戒)受菩薩戒行而斷此飲食,故賜名"八戒"。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小說《冷眼觀》,後因《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命名典故廣為流傳。
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
注意:佛教"八戒"實際包含其他戒律(不殺生、不偷盜等),與"五葷三厭"并非完全等同。
《三葷五厭》是一個用來描述飲食禁忌的成語,指的是禁忌食用的動物類食品。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這個成語。
該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三”、“葷”和“厭”。其中,部首是“口”,“三”的拆分筆畫為3畫,葷的拆分筆畫是9畫,厭的拆分筆畫為8畫。
《三葷五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冠帶禮》中。《周禮》是一部記載了古代周朝時期禮制的經典之作。根據這個成語的描述,人們應該避免食用三種肉類和五種厭惡的食物。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三葷五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葷五厭」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三」曾在古代寫作「仐」,「葷」曾在古代寫作「葷」,「厭」曾在古代寫作「嫌」。
下面是使用《三葷五厭》這個成語的例句:
他的飲食禁忌很多,隻吃素食,堅決遵守了《三葷五厭》的原則。
《三葷五厭》這個成語是由三個詞組成的,沒有與之組詞成詞語的搭配。
《三葷五厭》沒有與之意思相近的成語。
《三葷五厭》的反義詞是「不拘小節」,意思是不拘泥于細枝末節,不過分糾結于禁忌規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