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地所産之箋紙。常借指書信。 宋 陸遊 《新灘舟中作》詩:“衰遲未覺詩情減,又擘吳箋賦 楚 城。” 宋 陸遊 《風入松》詞:“欲寄吳箋説與,這回真箇閑人。”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 趙燕如 ﹞《寄謝友人送吳箋》詩雲:‘感君寄吳箋,箋上雙飛鵲。’”
“吳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吳地(今江蘇南部)生産的箋紙,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尤其指情感細膩的書信或情書。箋紙是古代用于題詩、寫信的精美紙張,吳地因造紙工藝精湛而聞名。
2. 來源與曆史背景
吳箋的“吳”源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地域範圍,唐宋時期吳地文化繁榮,所産箋紙質地細膩、紋飾精美,成為文人雅士書寫詩詞、信件的首選。例如陸遊在詩中多次提及“擘吳箋”“欲寄吳箋”,均以吳箋代指書信。
3. 文學中的應用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如宋代陸遊《風入松》中“欲寄吳箋說與,這回真個閑人”,通過吳箋傳遞閑適心境;清代周亮工《書影》中“感君寄吳箋,箋上雙飛鵲”則借吳箋表達情感。
總結
吳箋既指實物(吳地箋紙),也承載文化意象,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象征書信往來或情感表達。其内涵融合了地域特色與文人雅趣。
《吳箋》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江蘇吳江地區的信箋或信紙。
《吳箋》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數為5。
《吳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江蘇吳江地區以制作精美的信箋而聞名。吳江發達的造紙工藝使得吳江地區的信紙在當時備受推崇,因此逐漸形成了“吳箋”的說法。
《吳箋》的繁體字為「吳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吳箋》為例,其古代寫法為「吳箋」。
1. 他收到一封來自江蘇吳江的吳箋,内容非常動人。
2. 她用吳箋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吳鄉、吳音、吳地、箋紙、箋信
吳江箋、吳地箋、江蘇箋
他地箋、他地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