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置蘆葦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當節氣,中律的管内的灰就會自行飛出,以之占驗時序,謂之“灰律”。 唐太宗 《正日臨朝》詩:“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 唐 方幹 《早春》詩:“正氣纔隨灰律變,殘寒便被柳條欺。”參見“ 灰管 ”。
“灰律”是一個古代曆法相關的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節氣占驗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灰律”指古代将蘆葦灰置于代表十二律的玉管中,每月節氣到來時,對應律管内的灰會自動飛出,用于觀測時序變化的方法。這一現象也被稱為“葭灰占候”或“候氣法”,是古人結合音律與節氣的重要實踐。
部分資料(如)提到“灰律”有“消沉無望”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被權威典籍廣泛收錄,可能是現代誤傳或同名異義詞,需謹慎使用。
唐代詩文中多次出現該詞,如唐太宗《正日臨朝》的“灰律動初陽”,印證了其在曆史中的實際應用。
《灰律》是一個以灰色為主題的詞語,灰色代表了中性、暗淡、無生機等含義。《灰律》可以用來形容景色、氣氛、情緒等。
《灰律》拆分的部首是火和土,其中火部表示了火災或熱量的意義,土部表示了土地或土質的意義。這個詞的拼音是huī lǜ。
《灰律》的總筆畫數為16個。
《灰律》這個詞出自《莊子·逍遙遊》文中:“夫樂亦志之常也。雖樂,不廢朝;雖哀,不見乎色。悲哀感傷,故稱灰律。”
《灰律》的繁體字為「灰律」。
古時候,「灰律」這個詞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火部和土部的形狀變化較大,但整體意義并無大的差别。
1. 這幅畫以灰律為基調,給人一種安靜、憂郁的氛圍。
2. 雨後的山頂被雲霧籠罩,整個山脈都呈現出一種灰律的色調。
組詞:灰色、律動、灰暗。
近義詞:灰暗、暗淡、晦暗。
反義詞:明亮、鮮豔、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