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蕰崇的意思、蕰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蕰崇的解釋

積聚;堆積。《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楊伯峻 注:“蕰崇,積聚也……堆積附着苗根,讓其發酵肥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蕰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積聚、堆積(使之增高)。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分解與組合:

    • 蕰 (yùn): 本義為積聚、蓄藏。《說文解字》釋“蕰”為“積也”。 在古漢語中常與“蘊”相通,表示積聚、包含。
    • 崇 (chóng): 本義為山大而高,引申為高、增高、積聚、尊敬等義。《說文解字》釋“崇”為“嵬高也”。 《爾雅·釋诂》則釋為“聚也”。
    • 組合義: “蕰崇”二字結合,其意義側重于“積聚(物品)使之堆高” 或“(草木等)積聚叢生”。它強調的是一個通過不斷積累而使體積或高度增加的過程或狀态。
  2. 典籍用例與釋義: 該詞最經典的出處見于《國語·周語中》:

    “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其馀無非穀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無匮,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其馀無非穀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無匮,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周制有之曰:‘無播蔬,無食種。’ 不穀不享,時無災害,民生不匮,和樂如一。事王,敵國之道也。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俪妃嫔,而帥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渎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後也。棄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彜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昔先王之教,懋帥其德也,猶恐殒越。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其中關鍵句為:“無播蔬,無食種。” 三國時期吳國學者韋昭在《國語注》中對此句注釋道: “播,放也。蔬,草也。種,穀子也。 謂無放散穀蔬,令其蕰崇也。” 韋昭的注釋意為:不要浪費散落谷物和蔬菜(的種子),讓它們在田地裡(自然生長)積聚叢生(成為雜草)。這裡的“蕰崇”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雜草)種子散落田間,積聚叢生,越長越高、越茂密的狀态。它包含了“積聚”和“增高/叢生”兩層意思。

  3. 總結釋義: 因此,“蕰崇”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解釋可歸納為:

    積聚(草木、谷物等)使之叢生、堆高。 常用于描述雜草叢生或物品堆積的狀态。

引用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漢·許慎 撰) - 對“蕰”、“崇”字本義的解釋基礎。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對“蕰”通“蘊”及常用義的說明。
  3. 《爾雅》 (先秦典籍) - 對“崇”有“聚也”的釋義。
  4. 《國語·周語中》及韋昭《國語注》 - 該詞最經典、最權威的出處及古注解釋。可參考權威點校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國語》。

網絡擴展解釋

“蕰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積聚、堆積,尤指将雜草等物體堆積後通過發酵轉化為肥料的過程。例如《左傳·隱公六年》中提到:“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楊伯峻注釋為“堆積附着苗根,讓其發酵肥田”。

  2. 構成分析

    • 蕰:本義為水生的雜草(如“蕰藻”),可作肥料。
    • 崇:本義為“高大”(如“崇山峻嶺”),引申為“重視、推崇”。
    • 組合含義:二字結合後,特指除草後堆積草根以肥田,強調一種農業處理方式。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描述農事活動,現代漢語已不常見。例如《左傳》的引文即用此詞表達“除草積肥”的治理理念。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藴崇”(“藴”通“蘊”)區分,後者在部分文獻中可能混用,但本義仍指向“積聚”。

别人正在浏覽...

八廚頒首暴陵鮑裡斯·戈東諾夫鞭拊邊式壁櫃逼遣步屈不肖子孫參和倡獗惰君放射性雨伐山語歌鼓工業美術顧惠規求花鈴呼聲嗟悼解冕禁區極運繼志述事激壯蠲赈腳色兩牍裡椁柳棬論言毛褲梅堯臣嫩江屏伏傾仰欺飾氣誼相投日征月邁灑翰盛衰興廢嗜利市平受盤水色庶赦樹援曭漭團總屯雷尾箕潙印禅烏龍向使先正信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