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舉子,落第後寄居京師過夏,課讀為文,謂之“夏課”。其間所作詩文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 唐 韓偓 《夏課成感懷》詩:“凄涼身事夏課畢,濩落生涯秋風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進士下》:“執業以出,謂之夏課。”自注:“亦作秋卷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 盧司空 鈞 ,為郎官守 衢州 。有進士贄謁,公開卷閲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語曰:‘君何許得此文?’對曰:‘某苦心夏課所為。’”
(2).泛指舉業。 清 林則徐 《廣東越華粵秀羊城三書院觀風告示》:“睹茲夏課之勤,見獵依然心喜。”參閱 唐 李淖 《秦中歲時記》、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乙。
“夏課”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可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國史補》《南部新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夏課是指在夏季舉辦的學習課程。一般來說,夏課是為了給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機會,幫助他們在暑假期間進一步加強學習。
夏課的部首是"多",拼音是"duo",表示這個字是由"多"部首構成的。
夏課的總筆畫數為13,這個字的書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夏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于夏天是學生放暑假的季節,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狀态和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學校和教育機構就會組織夏季學習課程,即夏課。
夏課的繁體字為「夏課」。繁體字是指使用傳統的漢字書寫方式,常見于一些地區的書面文字中。
夏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夏課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因此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相差不大。
1. 暑假期間,我報名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夏課,提高了我的數學水平。
2. 父母希望我能夠利用暑假的時間參加夏課,擴展我的知識面。
3. 高中生通常會選擇參加夏課來備戰高考。
夏令營、夏日、暑假、夏季、夏天、夏至等。
暑期班、暑期學校、暑期課程。
冬課、寒假、冬季學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