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鬎疬的意思、鬎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鬎疬的解釋

方言。秃發瘡,黃癬。 明 馮夢龍 《挂枝兒·假相思》:“秃鬎鬁,梳了箇光光油鬢。”《天雨花》第六回:“背駝滿面黑麻星,頭上鬎鬁瘡雪白。”一本作“ 瘌痢 ”。彈詞《水鄉春意濃》:“說它(秧苗)有吧,像稀毛鬎鬁一樣,隻有數得清的幾棵,幾畝田就此荒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鬎疬”一詞在标準漢語中并非規範用詞,可能存在混淆或方言用法。根據現有信息分析:

  1. 拆分解析

    • 鬎:讀音là,通常與“鬁”組合為“鬎鬁”,指頭癬類皮膚病(俗稱“癞痢頭”),表現為頭皮結痂、脫發等症狀。
    • 疬:讀音lì,指“瘰疬”,即現代醫學中的淋巴結結核,常見頸部淋巴結腫大、潰爛流膿(參考)。
  2. 可能誤用情況

    • 若指頭部皮膚病,正确用詞應為“鬎鬁”;
    • 若指頸部淋巴疾病,正确用詞為“瘰疬”;
    • 方言中可能存在将兩者混用的情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若為醫學描述,請核對症狀後使用規範術語;若為文學或口語表達,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鬎疬

鬎疬(lá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醫學中所稱的頭皮瘡疖子,也叫作頭皮毒瘡。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對該詞進行詳細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鬎疬的部首是鬼(閻)和疒(病),總共有1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鬎疬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卷三十九下·王莽傳下》中,形容頭部長瘡生毒。在繁體字中,鬎疬分别用「鬐癘」來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鬎疬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康熙字典》中,鬎疬的寫法為「鬐屣」,其中「屣」是指經紮細小辮曲到額上去。

例句

1. 他患了鬎疬,頭部長出了許多瘡疖子。
2. 這個藥可以治療你的鬎疬問題。

組詞

鬎疬不常用于組成其他詞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頭皮瘡、頭皮疖子。
反義詞:健康。

以上是關于「鬎疬」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