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陶侃傳》載, 陶侃 夢生八翼,飛登天門,已登其八,唯一不得入,阍者以杖擊之,折其左翼。後 侃 都督八州,握重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即自抑而止。後因以“陶侃之意”指伺機謀廢舊朝,自建新朝之典。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 馬僕射 既立勳業,頗自矜伐,常有 陶侃 之意。”
“陶侃之意”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其含義與晉代名臣陶侃的夢境及政治選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自《晉書·陶侃傳》。據載,陶侃曾夢見自己背上生出八翼,飛升至天門,但僅能登入八重,最後一重被守門人以杖擊落左翼。後來他雖手握八州兵權,卻因想起“折翼之夢”而克制了謀反意圖。
指代暗中積蓄力量、伺機推翻舊政權并自立新朝的野心。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馬僕射立下功勳後“常有陶侃之意”,即暗指其懷有篡權之志。
陶侃(259-334年)是晉代著名将領,以勤勉忠貞著稱。典故的戲劇性在于:一位被史書稱贊為“忠順勤勞”的名臣,實際也曾有過政治野心,最終因天象警示而自我約束。這種複雜性使得成語更具曆史反思價值。
注: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解析或特定語境下的隱喻表達。
《陶侃之意》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堅定果斷,充滿勇氣和決心的意思。
《陶侃之意》可以拆分為"陶"、"侃"和"之意"三個部分。其中,“陶”是由三個筆畫組成,屬于部首;“侃”由八個筆畫組成;“之意”由六個筆畫組成。
《陶侃之意》源自于中國曆史上的一位軍事家和政治家陶侃。陶侃在三國時期的吳國擔任過重要職位,他以果斷、堅定的決策和行動著稱。後來,人們便用陶侃的名字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堅定果斷。
《陶侃之意》的繁體字為「陶侃之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陶侃之意》這個詞中,各個部分的字形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他的堅定和勇敢充分體現了《陶侃之意》。
堅定、果斷、勇氣、決心、軍事家、政治家
剛毅、堅決、堅毅、果敢
猶豫、優柔寡斷、躊躇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