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臣對君的謙稱。《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左傳·文公十二年》:“使下臣緻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 漢 韋孟 《諷谏》詩:“既藐下臣,追欲縱逸。” 金 宇文虛中 《上烏林天使》詩之三:“幸有故人知底藴,下臣獲考敢謀安。”
(2).品德卑劣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下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常見于禮儀場合或文書記錄中。如《儀禮·士相見禮》記載:“凡自稱于君,士大夫則曰下臣”,表明臣子在君主面前自謙為“下臣”。
典型用例:
此義項帶有貶義,見于《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指通過賄賂取悅君主的低劣臣屬,與“以身效忠”的中臣、“舉薦人才”的上臣形成對比。
“下”表示地位卑微,“臣”指臣屬,組合後既可表達謙卑自稱(中性),也可指代品行不佳的官吏(貶義)。該詞在封建等級制度中具有鮮明的身份标識功能,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不同注疏,可參考《儀禮》《左傳》及《荀子》相關章節。
《下臣》是指居于下位的臣子,向上級臣子效忠,履行職責。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在政治或社會體制中較低層次的官員。
《下臣》的拆分部首是“卩”和“臣”,分别是左右合體部首和左右結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9畫,其中部首“臣”的筆畫數為7,部首“卩”的筆畫數為12。
《下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君臣制度。在封建社會中,貴族階層将自己的子民分為各種等級,居于下位的臣子必須服從上級的指示,忠誠地為國家和君王服務。
《下臣》的繁體字是「下臣」。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下臣》在古時候的寫法是“下臣”。
1. 作為一名下臣,他忠誠地為國家付出。
2. 下臣願将心血和汗水貢獻給皇上。
3. 下臣的任務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下級、下屬、次文化、下人、臣民、臣服。
屬員、屬僚、隸屬、屬下、部屬。
上級、上台、上座、高手、領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