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臣對君的謙稱。《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左傳·文公十二年》:“使下臣緻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 漢 韋孟 《諷谏》詩:“既藐下臣,追欲縱逸。” 金 宇文虛中 《上烏林天使》詩之三:“幸有故人知底藴,下臣獲考敢謀安。”
(2).品德卑劣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下臣”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稱謂,具有特定的社會等級和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臣子的自稱
古代臣子在君主或地位更高者面前的謙稱,表示自己的卑微地位。
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下臣不幸,屬當戎行。”(臣不幸,恰逢戰事)
職位低微的官吏
指官職較低的臣屬,與“上卿”“重臣”相對。
例:《禮記·玉藻》:“上大夫曰下臣。”(上大夫謙稱自己為“下臣”)
諸侯國的臣子對天子的自稱
西周至春秋時期,諸侯國的使臣朝見周天子時自稱“下臣”,以示尊卑之别。
例:《儀禮·士相見禮》:“他國之人,則曰外臣;于天子,則曰下臣。”
“下”表卑賤、次要,“臣”本義為奴隸,後引申為官吏,合稱強調身份的低微性。
盛行于周代分封制下,通過稱謂強化等級秩序,常見于《周禮》《左傳》等典籍。
現代漢語中“下臣”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古裝劇或仿古語境,如:“臣乃一介下臣,豈敢僭越?”
“下臣”詞條釋義:古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職位低微之臣。
釋為“臣下對君主的謙稱”,引《儀禮·聘禮》用例。
析“臣”字:“象屈服之形”,佐證“下臣”的卑下屬性。
記載諸侯使臣見天子禮儀,明确自稱規範。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
“下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常見于禮儀場合或文書記錄中。如《儀禮·士相見禮》記載:“凡自稱于君,士大夫則曰下臣”,表明臣子在君主面前自謙為“下臣”。
典型用例:
此義項帶有貶義,見于《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指通過賄賂取悅君主的低劣臣屬,與“以身效忠”的中臣、“舉薦人才”的上臣形成對比。
“下”表示地位卑微,“臣”指臣屬,組合後既可表達謙卑自稱(中性),也可指代品行不佳的官吏(貶義)。該詞在封建等級制度中具有鮮明的身份标識功能,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不同注疏,可參考《儀禮》《左傳》及《荀子》相關章節。
白澒白糧疤痆襃拜霸說别無出路跸止材地誠烈騁骛儲祉辭鋒疵品萃萃大拜貳師城煩訴豐艶符吏脯棗搆薄光明草貫匈鳏魚渴鳳歸鄉寒澌黃陵祠澆水饑國穽鄂矜奇謹完科第出身涼室納蘭詞能寫會算愆錯诮姗窮身悛惕人樣豭駒絨繩賞罸分審傷憂贍廟地折挫事半功倍式式師子花收祲霜明宿舍特祀田邑铤險通旅托缽無噍類銷滅戲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