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指有關《詩經》研究的一門詳于訓诂而略于詩義的學問。 宋 鄭樵 《<通志>總序》:“《詩》雖一書,而有十二種學,有詁訓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
诂訓學是傳統經學中專門研究《詩經》的學科,其核心特點是以訓诂為基礎,側重字詞解釋而較少涉及詩歌義理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诂訓學特指圍繞《詩經》形成的學術體系,主要任務是通過訓诂(即解釋古書字句)來解讀文本,而非探究詩歌的文學性或思想内涵。其名稱由"诂"(解釋古語)和"訓"(疏通文意)組成,體現了以語言文字解析為主的學術路徑。
曆史溯源
宋代學者鄭樵在《通志·總序》中首次系統提出這一概念,指出《詩經》研究包含十二種專門學問,其中诂訓學與傳學、注學、名物學等并列,構成經學闡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術特點
诂訓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诂”和“訓”。它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和用法。
“诂”字的部首是讠,共包含7個筆畫;“訓”字的部首是言,共包含6個筆畫。
“诂訓學”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是指研究詞語釋義和注釋的學問。它是基于解讀古代文獻、詩詞、經典著作等的方法和理論體系。
“诂訓學”的繁體寫法為“詁訓學”。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诂”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上部分為“言”字作聲旁,下部為“固”字。而“訓”字的繁體寫法為“訓”,其結構與現代相似。
他在大學學習诂訓學,緻力于翻譯和解讀古代經典作品。
詞義、詞彙、詞典、詞章是與“诂訓學”相關的組詞。
注解學、解诂學是與“诂訓學”意義接近的近義詞。
詞源學、詞彙學可以被視為與“诂訓學”相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