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刑不戮的意思、明刑不戮的詳細解釋
明刑不戮的解釋
指刑罰嚴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殺。
詞語分解
- 明刑的解釋 .明确的法令。《詩·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 傳:“刑,法也。”《後漢書·阜陵質王延傳》:“經有正義,律有明刑。”.指把犯人所犯罪狀寫在闆上,置于其背以示懲罰。《周禮·地官·司救》:
- 戮的解釋 戮 ù 殺:戮屍。殺戮。 〔戮力〕合力,并力,如“戮戮同心”。 羞辱,侮辱:戮人(罪人)。戮民(受刑罰的人)。戮辱。戮笑(恥笑)。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明刑不戮”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發音與字面含義
- 發音:míng xíng bù lù
- 字面解析:
- 明刑:指明确、嚴明的刑罰;
- 不戮:無需殺戮。
整體意為“刑罰嚴明,民衆不敢犯法,因此無需處決”。
二、出處與核心思想
-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法家著作《商君書·賞刑》。
- 核心思想:主張通過重刑威懾來遏制犯罪。商鞅認為,嚴刑峻法能使人畏懼而不敢觸犯法律,最終達到“國無刑民”(國家無需懲罰百姓)的理想狀态。
三、深層含義
該成語體現了法家“以刑去刑”的政治理念,強調法律公示與執行的嚴格性:
- 刑罰公示:法律條文需清晰公開,使民衆知曉行為邊界;
- 執法必嚴:一旦違法必受懲處,形成威懾;
- 減少暴力:通過預防犯罪降低實際殺戮的需求。
四、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讨論法治、曆史政策或法家思想時。
- 示例:
“古代法家提出‘明刑不戮’,與現代‘法律威懾’理論有相似之處。”
- 注意:該成語為生僻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學術或曆史類文本。
五、擴展知識
《商君書》中相關段落原文為:“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将嚴明刑罰與教化并列為治國三要素。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刑不戮
《明刑不戮》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明朗公正的刑罰不應濫殺無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明刑不戮”的部首是日和戈,共19個筆畫。
來源
《明刑不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十四年》中。故事背景是周朝的晉國發生了一場變亂,君主成公派人發放美酒給造反者,企圖通過宴會導緻造反者自相殘殺。然而,這個計劃失敗了,因為有一位名叫段幹木門的賢臣明智地提出了“明刑不戮”的觀點,主張應該實施公正明晰的法律制裁,而不是采取濫殺的手段。這個觀點得到了晉國君主的采納,最終幫助了晉國走出了内亂的陰影。
繁體
《明刑不戮》的繁體字為「明刑不戮」。
古時候漢字寫法
《明刑不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明刑不裏」。
例句
使用《明刑不戮》時的例句:
- 我們國家堅持《明刑不戮》,對于罪犯實行公正的懲罰。
- 一個公正的法治社會必須遵守《明刑不戮》的原則。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明智、公正、法律、制裁、觀點。
近義詞
與《明刑不戮》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公正無私、法如炬炭、均貧富、刑不上大夫。
反義詞
與《明刑不戮》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濫殺無辜、橫加管制、肆意妄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