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ensure]∶指摘
掎摭利弊
(2) [pluck]∶摘取
(1).指摘。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劉季緒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南朝 梁簡文帝 《與湘東王論文書》:“吾既拙於為文,不敢輕有掎摭。” 唐 顔真卿 《<孫逖文公集>序》:“宰相 張九齡 欲掎摭疵瑕,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同是憲章 少陵 ,而所造各異,駸駸乎一代之盛矣。 錢牧齋 信口掎摭,謂其摹拟剽賊,同於嬰兒學語。”
(2).摘取;取得。 唐 韓愈 《石鼓歌》:“ 孔子 西行不到 秦 ,掎摭星宿遺 羲 娥 。” 宋 範成大 《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掎摭成俳體,咨詢逮裡甿。”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至於進士科舉,罷自國初。中葉屢舉屢輟,動為*********所掎摭。 順帝 末年始一大舉行,而國将亡矣。”
掎摭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掎摭(jǐ zhí)指“摘取”或“采集”,常用于描述對事物的選擇性提取。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摘取、拾取”,強調從整體中選取部分内容。此義項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掎摭史料”指從文獻中摘錄關鍵信息。
引申義與批判性用法
在古漢語中,掎摭亦含“指摘”“批評”之意。《古代漢語詞典》提到該詞可表示對他人觀點或行為的挑剔,如“掎摭利弊”指指出優缺點。例如曹植《與楊德祖書》中“掎摭利病”,即指對文章優劣的評點。
詞源與演變
據《說文解字》,“掎”本義為“偏引”(拉扯),後衍生出“獲取”之義;“摭”通“拓”,原指拾取。“掎摭”二字結合後,逐漸從具體動作擴展為抽象的選擇與評判行為,詞義演變體現漢語從具象到抽象的表達特點。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用于學術批評或文獻研究領域,如“掎摭史料疏漏”指指出史料中的缺失。因其古雅色彩,常見于嚴謹的書面表達而非口語。
“掎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讀音為jǐ zhí,屬于動詞。以下從詞義、用法和語境角度詳細解釋:
組合後,“掎摭”可理解為“拉住并摘取” 的動作,引申為對事物的挑剔、指摘或刻意選取。
本義
指具體動作上的“拉扯、摘取”,如對植物枝葉的拉扯采集。
(例:古籍中描述“掎摭草木”)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輔助分析。
安厘王按章半頭寶訣八外比較文學不死面藏形匿影草囷朝骖城柝愁困蹿火電磁屏蔽跌跌跄跄丢撘法螺枋子分房減口風徽分命拂雲箒敢往個頭光弼果人回屏儉政金流窘相酒佐抉瑕摘釁開犁看議诳世厘睫邏緝麥穗麥舟之贈明唐捏手捏腳拼殺鋪敷驅虜驅霆策電如實生産手段適賢世異時移霜毛私度嗣訓隨筆倭傀無置遐風鄉版仙真下限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