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城阙。《文選·鮑照<蕪城賦>》:“觀基扃之固護,将萬祀而一君。” 李善 注:“《説文》曰:‘扃,外閉之關也。’凡文士之言基扃,汎論城闕。” 劉光第 《萬壽山》詩:“基扃盤雲霄,原野表土木。”
(2).借指基業。《舊唐書·高宗紀論》:“既蕩情於帷薄,遂忽怠於基扃。” 宋 蘇舜欽 《投匦疏》:“ 太祖 、 太宗 拓樹基扃。誕布鴻文,而大變污俗。”
“基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jiō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泛指城阙
指城牆、城門等建築結構,強調其作為城市防禦體系的基礎部分。
借指基業
引申為國家或家族的根本事業,強調其穩固性和傳承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蕪城賦》及《舊唐書》相關注釋(來源、3、4)。
《基扃》是一個中國的方言詞,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行為不端或行為不敬的意思。
基扃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手”,其中“土”是指地土,而“手”是指人的手。基扃的總筆畫數是8畫。
在繁體字中,基扃的寫法為「基揵」。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基扃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還是采用了“土”和“手”的部首,形狀和現代漢字相差不大。
1. 他行為如此基扃,讓人難以接受。
2. 不要學他那種基扃的行為,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1. 基扃行為:指不端行為。
2. 基扃态度:指不敬的态度。
1. 不端: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當。
2. 不敬:指對他人或事物不尊重。
1. 規矩:指一個人遵守社會公共道德的行為。
2. 尊重:指對他人或事物給予應有的敬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