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洛的意思、宛洛的詳細解釋
宛洛的解釋
二古邑的并稱。即今之 南陽 和 洛陽 。常借指名都。 漢 王逸 《荔支賦》:“ 宛 洛 少年, 邯鄲 遊士。”《文選·謝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遊,春色滿皇州。” 張銑 注:“ 宛 , 南陽 也; 洛 , 洛陽 也;皇州,帝都也。時都在 江 東,而言 宛 洛 者,舉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維 《宿鄭州》詩:“ 宛 洛 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明 陳子龍 《平陵東》詩:“不逢時會豈失策,猶與 宛 洛 開先聲。” 清 陳夢雷 《庚申上元同楊道聲題汴梁旅店》詩:“喜遂京華約,初從 宛 洛 期。”
詞語分解
- 宛的解釋 宛 ǎ 曲折:委宛。宛妙(聲音婉轉動聽)。宛轉(僴 )(a.輾轉;b.同“婉轉”)。 仿佛:宛然。宛如。宛若(仿佛,好像)。 姓。 宛 ā 〔大宛〕古代西域國名,在中亞西亞。 筆畫數:; 部首:宀
- 洛的解釋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國陝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國陝西省洛南縣,東流經河南省入黃河。古作“ 雒”。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宛洛"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地理合稱名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基本釋義
"宛洛"是古代中國兩個重要城市的合稱:
- 宛: 指宛城,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南陽在西漢時期是著名的商業都市和冶鐵中心,東漢時期更因是光武帝劉秀的故鄉而成為"南都",與洛陽并稱。
- 洛: 指洛陽,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洛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曆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地位極其重要。
因此,"宛洛"合稱,泛指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核心地帶,或特指南陽和洛陽這兩座漢代至魏晉時期極為繁榮的城市及其所代表的京畿地區。它象征着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區域。
二、 曆史地理背景與重要性
- 地理樞紐: 南陽位于南陽盆地,是連接中原與荊楚、巴蜀的交通要沖;洛陽位于伊洛河盆地,是連接關中與華北平原的樞紐。兩城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腹地的重要節點。
- 經濟文化中心: 漢代至魏晉時期,宛城是著名的"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工商業城市,尤其以冶鐵業著稱;洛陽則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兩城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 "南都"與"東都": 東漢實行"兩京制",洛陽為首都(東都),南陽因是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和起兵之地,被尊為"南都"(陪都),地位崇高。這使得"宛洛"并稱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義,代表東漢的核心統治區域。
三、 文學意象與文化内涵
"宛洛"一詞在古代詩文中頻繁出現,承載着豐富的文化意象:
- 繁華京畿的代名詞: 常用來指代帝都所在的繁華富庶之地。如唐代詩人杜甫在《遣興五首》中感歎:"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壟底松,用舍在所尋。大哉霜雪幹,歲久為枯林。 豈知成都客,還居洛與宛。"(這裡的"洛與宛"即指洛陽、南陽一帶的京畿之地)。
- 仕途抱負的指向: 對于古代士人,"遊宛洛"常象征着前往政治中心尋求功名或施展抱負。如南朝詩人謝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宛洛佳遨遊,春色滿皇州。"
- 曆史滄桑的載體: 後世詩人也常用"宛洛"來追憶漢魏時期的繁華盛景,寄托曆史興衰之感。
四、 詞義的演變與今用
隨着曆史變遷,南陽(宛)的政治經濟地位相對下降,"宛洛"作為特定曆史時期兩座城市并稱的原始含義逐漸淡化。在現代漢語中:
- 它主要作為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出現,用于指代東漢至魏晉時期以洛陽、南陽為核心的中原京畿地區。
- 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它保留了象征帝都繁華、京畿要地的文化意象。
- 不再用于指代現代城市。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宛洛"詞條有明确釋義,指出其為"南陽和洛陽的合稱",并引用古代文獻例證。 [可查詢權威線上詞典數據庫如 漢典 (zdic.net) 或 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獲取該詞典内容]
-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對"宛洛"的曆史地理背景有詳細闡釋。 [可查詢商務印書館相關線上資源或大型圖書館數據庫]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分别詳細介紹了"宛"(南陽)和"洛陽"的曆史沿革、地位,為理解"宛洛"并稱提供了地理和曆史依據。 [可通過專業曆史地理數據庫或圖書館查閱]
- 《後漢書·地理志》及相關曆史文獻: 記載了南陽作為"南都"和洛陽作為首都的官方地位,是"宛洛"并稱的政治基礎。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或權威曆史文獻數據庫如 中國基本古籍庫]
- 《文選》及曆代詩詞總集: 收錄了大量包含"宛洛"意象的詩文作品,如謝朓、杜甫等人的詩作,是理解其文學内涵的重要依據。 [可查閱中華書局《文選》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等]
網絡擴展解釋
“宛洛”是古代對兩個重要都城的合稱,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地理指向
指宛(今河南南陽)和洛陽兩個古邑的并稱。東漢時期,洛陽為政治首都,南陽則因光武帝劉秀起家于此,成為經濟重鎮,故并稱“宛洛”。
-
延伸含義
常被用作名都的代稱,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泛指繁華都城。例如唐代王維《宿鄭州》中“宛洛望不見”,即以宛洛指代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
二、曆史與文學背景
-
東漢時期地位
洛陽是政治中樞,而南陽因商貿發達、物産豐饒(如《後漢書》稱“南都”),形成互補格局,合稱“宛洛”凸顯其重要性。
-
文學引用
漢代王逸《荔支賦》以“宛洛少年”描繪都城風流人物;南朝謝朓詩句“宛洛佳遨遊”則借指京都的繁華景象。
三、現代應用
-
地域簡稱
現代仍用于指代南陽與洛陽,尤其涉及曆史文化讨論時。
-
姓名寓意
作為人名,“宛”有柔美之意,“洛”取自洛陽,組合寓意溫婉賢淑或落落大方。
宛洛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符號,融合了曆史地位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或漢唐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肯人安枕而卧白翁保大保傅飽嗝兒襃薦背水陣怅恨纏經吃空額刺篷從橫村道打寒戰吊拷綳扒調聲葉律東瓜穰青花楓香樹鋼盔個人利益汩沉孤身隻影鶴峤宏誕宏度患氣建中矯虔戟帶羁人積載絶早誇蛾牢彘了飲麗人天録公馬牛風民惟邦本拇骈粘蟲泥石流牌印前注任怨傻登登钐鐮山藻食錢時彥衰殘四韻涕零忒忒萬萬千千烏呼向例縣賞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