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古邑的并稱。即今之 南陽 和 洛陽 。常借指名都。 漢 王逸 《荔支賦》:“ 宛 洛 少年, 邯鄲 遊士。”《文選·謝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遊,春色滿皇州。” 張銑 注:“ 宛 , 南陽 也; 洛 , 洛陽 也;皇州,帝都也。時都在 江 東,而言 宛 洛 者,舉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維 《宿鄭州》詩:“ 宛 洛 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明 陳子龍 《平陵東》詩:“不逢時會豈失策,猶與 宛 洛 開先聲。” 清 陳夢雷 《庚申上元同楊道聲題汴梁旅店》詩:“喜遂京華約,初從 宛 洛 期。”
“宛洛”是古代對兩個重要都城的合稱,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地理指向
指宛(今河南南陽)和洛陽兩個古邑的并稱。東漢時期,洛陽為政治首都,南陽則因光武帝劉秀起家于此,成為經濟重鎮,故并稱“宛洛”。
延伸含義
常被用作名都的代稱,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泛指繁華都城。例如唐代王維《宿鄭州》中“宛洛望不見”,即以宛洛指代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
東漢時期地位
洛陽是政治中樞,而南陽因商貿發達、物産豐饒(如《後漢書》稱“南都”),形成互補格局,合稱“宛洛”凸顯其重要性。
文學引用
漢代王逸《荔支賦》以“宛洛少年”描繪都城風流人物;南朝謝朓詩句“宛洛佳遨遊”則借指京都的繁華景象。
地域簡稱
現代仍用于指代南陽與洛陽,尤其涉及曆史文化讨論時。
姓名寓意
作為人名,“宛”有柔美之意,“洛”取自洛陽,組合寓意溫婉賢淑或落落大方。
宛洛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符號,融合了曆史地位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或漢唐詩詞注解。
《宛洛》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遙遠、遠離。宛指遠離,洛指追隨的河流,引申為離開主流或離群獨處。
下面是《宛洛》這個詞的拆分:
宛:宀(寶蓋頭)+ 元(兒)+ 又(右手)
洛: 氵(三點水)+ 各(每個)+ 少(少量)
《宛洛》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秦風·鴻雁》,其中的一句詩:“鴻雁在宛洛,馮唐易往還。”意為鴻雁在獨自飛行時,經過宛洛地方,馮唐隻須輕松往返。
《宛洛》在繁體字中寫作「宛洛」,注重了每個字的筆畫和結構,更加優美和複雜。
在古時候,宛洛可以寫作「宛洛」或者「宛洛各」,這是因為字體演變和變體字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宛洛》的例句:
1. 他宛洛山水之間,尋找内心的甯靜。
2. 在現代社會,人們渴望宛洛大都市的喧嚣。
3. 孩子們躲在宛洛公園的小角落,追逐嬉戲。
一些與《宛洛》相關的詞語:
組詞:宛如、宛轉、宛快、洛陽、洛水。
近義詞:離去、遠離、離群。
反義詞:歸來、回歸、親近。
以上是關于《宛洛》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