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敷奏的意思、敷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敷奏的解釋

陳奏,向君上報告。《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孔 傳:“敷,陳;奏,進也。”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式是敷奏,百揆時序。”《水浒後傳》第二二回:“那六賊釀禍已深,得 陳東 敷奏,聖上俞允,勅批貴府,充軍籍沒,安置蠻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敷奏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彙報事務的專有詞彙。這一概念源自《尚書·舜典》記載的“敷奏以言,明試以功”,其核心含義為“詳細陳述并上奏”,體現了古代政治制度中君臣溝通的規範形式。

從語義構成分析,“敷”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解作“鋪陳、展開”,指詳盡陳述的過程;“奏”則指“進言、上書”,特指向君主呈報的禮儀行為,二者結合形成複合動詞,完整呈現了古代官員奏對的具體流程。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典型用例可見于:

  1. 《漢書·宣帝紀》載“丞相以下各敷奏其職”,展現漢代官員述職制度
  2. 唐代元稹《批宰臣請上尊號表》使用“敷奏未周”,批評奏章内容不夠詳實,印證其使用語境

現代語言學研究指出,這類君臣奏對專用詞彙的存續,反映了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特有的文書制度(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其近義詞彙包括“啟奏”“陳奏”,但“敷奏”更強調陳述的完整性與禮儀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

“敷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敷奏(拼音:fū zòu,注音:ㄈㄨ ㄗㄡˋ)指“陳奏,向君主報告”,即臣子向君王陳述政事或進言的行為。


出處與經典用例

  1. 《尚書·舜典》
    原文:“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釋義:舜帝命官員通過言辭陳述政績,再通過實際功績考核,最終以車馬服飾作為獎賞。

  2.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用例:“式是敷奏,百揆時序。”
    釋義:通過規範的奏報,使國家政務井然有序。

  3. 清代小說《水浒後傳》
    用例:“得陳東敷奏,聖上俞允。”
    釋義:陳東向皇帝進言,得到批準。


延伸解析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金百裡君保證金炳爛兵埶逼雲涔蹄禅話超踔酬獻仇賊出言有章賜鸩大橋诋戲東嘉耳食之談放荒放款訪論飛馬錢封河簠簋不飾雊雉佹侘鴻隙陂降口基陛畸客敬獻錦薦濬急坑井蠟燭花籬牢犬不入輪煥煤球爐明處殁世納罕南漕難人批彙破話情妒青蓱趣緻饒野任勞三兇沙屠侍候私起宿度騰骞晚課委囑梧鳳之鳴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