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索的意思、毳索的詳細解釋
毳索的解釋
毛制的繩索。 元 許有壬 《沙菌》詩:“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氊車。”
詞語分解
- 毳的解釋 毳 ì 〔毳毛〕醫學上指人體表面除頭發、 * 、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 鳥獸的細毛。 筆畫數:; 部首:毛; 筆順編號: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網絡擴展解釋
“毳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毳:原指鳥獸的細毛,後引申為毛織物(如毛氈、毛毯等)的泛稱。
- 索:即繩索,指用纖維或材料擰成的長條狀物。
- 組合義:指用動物毛發編織而成的繩索,常見于古代遊牧民族或特定生活場景中。
文學用例
元代詩人許有壬在《沙菌》詩中提到“毳索出氊車”,描述了毛制繩索從氈車中取出的場景,側面反映了當時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特點。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因僅有一個低權威性文獻記載,建議結合更多曆史文獻或專業辭書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毳索》一詞意為細長的線狀制品,通常用于裝飾或綁紮。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毛”和“索”,分别表示與毛發相關和細長的線狀物。根據筆畫順序,該詞的筆畫數為9。字形上,它由“毛”字旁和“索”字旁組成。
《毳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制毛衣技藝。在古代,人們用不同的動物毛線制作出細長的線狀物,用于編織衣物或作為裝飾。因此,這個詞成為了代表細長線狀制品的專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毳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定的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毳索》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具體而言,它的“毛”字旁可能更加像一個細長的線狀圖案,而“索”字旁可能更加簡單或變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一根漂亮的毳索将禮物包裝起來。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毳毛、毳絨、繩索等。近義詞可能包括:線、線索、香線等。反義詞取決于上下文,可以是解開、釋放等與綁紮相對的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