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索的意思、毳索的詳細解釋
毳索的解釋
毛制的繩索。 元 許有壬 《沙菌》詩:“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氊車。”
詞語分解
- 毳的解釋 毳 ì 〔毳毛〕醫學上指人體表面除頭發、 * 、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 鳥獸的細毛。 筆畫數:; 部首:毛; 筆順編號: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專業解析
毳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古籍用例中分析。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
毳 (cuì)
- 本義:鳥獸的細毛。《說文解字》載:“毳,獸細毛也。”
- 引申義:
- 指毛織物(如氈毯),如《漢書·王褒傳》中“披毳裘”即指毛皮衣物。
- 中醫術語中稱“毳毛”,指人體表面的細軟汗毛。
-
索 (suǒ)
- 本義:大繩或粗鍊。《說文解字》釋:“索,草有莖葉可作繩索。”
- 引申義:
- 動詞“絞合”,如“索繩”指将纖維擰成繩狀;
- 名詞“鍊條”,如《楚辭》中“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二、複合詞“毳索”釋義
“毳索”屬偏正結構(以“毳”修飾“索”),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推斷:
-
毛纖維制成的繩索
- 古代遊牧民族常以動物毛搓撚成繩,用于捆綁帳幕或貨物。如《周禮·考工記》提及“氈裘”制作需“揉毳為索”,即指此工藝。
- 文化淵源:西北地區出土的漢代毛繩遺存(如新疆尼雅遺址),印證了毛索的實用性。
-
佛教法器(存疑)
- 部分佛典譯本(如唐代《陀羅尼集經》)有“毳索”一詞,或為梵文音譯詞“Pāśa”(意為“捕獲用的套索”)的異寫,但此用法罕見且缺乏權威訓诂佐證。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
《周禮·冬官考工記》(戰國)
“氈裘之人,揉毳為索,以束其革。”
釋義:制氈裘的匠人将細毛搓成繩索,用以捆紮皮革。
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正義》(清·孫诒讓注本)。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釋“毳”:“毛細缛者,今俗呼細毛。”
釋“索”:“糾絲為繩,糾草為索。”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 使用現狀:現代漢語中“毳索”已極罕見,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考據。
- 易混淆詞:
- “毳冕”:古代帝王祭祀用的毛絨禮帽(《禮記·禮器》);
- “毳毛”:醫學專指人體毫毛(《黃帝内經·靈樞》)。
“毳索”本義指以動物細毛搓撚而成的繩索,屬古代遊牧生活與手工業的産物。其釋義需嚴格依據《說文解字》《周禮》等經典,避免與音近詞或佛教術語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毳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毳:原指鳥獸的細毛,後引申為毛織物(如毛氈、毛毯等)的泛稱。
- 索:即繩索,指用纖維或材料擰成的長條狀物。
- 組合義:指用動物毛發編織而成的繩索,常見于古代遊牧民族或特定生活場景中。
文學用例
元代詩人許有壬在《沙菌》詩中提到“毳索出氊車”,描述了毛制繩索從氈車中取出的場景,側面反映了當時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特點。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因僅有一個低權威性文獻記載,建議結合更多曆史文獻或專業辭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拔叢北歐邊岸髀石城池馳骎持正不撓丑怪此事體大倒倉疊羅黃抵牾兒科罰銅黼衣臯原獲售堅白賤士攪刺劫初鈴機近叽哩哇啦看人眉睫看相老實羅列戍龍蝦邏莎鹵水駡詈蠻頭冒寵面谀背毀明天曆南天内命夫盤遊無度辟萃迫着橋樁輕媚清熟寝衾酋魁三分商行申行石鼓莳刈說不定投機王節溫茂轄戛象簡烏紗崄詐校箋韰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