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derate breeze]∶風速為每小時13至18裡的風
(2) [soft breeze]∶溫和的風
和風拂面
溫和的風。多指春風。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一:“和風容與,明日映天。”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詩:“薄衣臨積水,吹面受和風。” 明 劉基 《春雨三絕句》之一:“春雨和風細細來,園林取次發枯荄。”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和風拂林,甘雨潤物。”
“和風”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自然現象
指速度和緩、溫風,多用于描述春風或冬季的南風,帶有溫暖、舒適的特點。例如“和風拂面”“和風送爽”。
氣象學中,“和風”對應蒲福風級4級,風速為5.5-7.9米/秒(約20-28公裡/小時),屬于中等強度的風。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常以“和風”象征生機與甯靜,如曹丕《登城賦》“和風初暢”,杜甫“吹面受和風”,魯迅“和風拂林,甘雨潤物”等。
《和風》一詞是指溫暖而和煦的風。它直觀地表達了和煦、柔和、溫暖的風的意思,可以用來形容舒適宜人的氣候和溫暖的春風。
《和風》的部首是「口」和「風」兩個部首。其中,「口」是指說話口的形狀,表示與嘴有關的意思;「風」是指風的含義。
根據《康熙字典》,「和」字的總筆畫數為8筆,「風」字的總筆畫數為9筆。
《和風》這個詞的來源與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自然和諧生活有關。古人崇尚與自然融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而春風無聲,正是自然界中最令人神往的一種境界。因此,「和風」一詞就用來形容溫暖而宜人的風。
「和風」的繁體字為「和風」,其中「風」由「豆」和「虍」組成。
在古時候,「和」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而言,古時候的「和」字屬于篆書體,字形較為古拙,有一道「豎鈎」在左側。
1. 春天的和風吹拂着大地,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機。
2. 傍晚時分,和風吹拂着他們的臉龐,營造出浪漫的氛圍。
和風食物、和風美學、和風音樂、和風旅行
微風、輕風、暖風、溫風
寒風、烈風、急風、刺骨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