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未壹 ”。沒有統一。《後漢書·陳元傳》:“方今四方尚擾,天下未一,百姓觀聽,鹹張耳目。”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七:“﹝ 胡氏 ﹞年二十五,産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臍以下,各分。此蓋天下未一之妖也。”《宋書·禮志一》:“今或以天下未壹,非興禮學之時,此言似是而非。”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順治 康熙 間,天下初定,人心未一。某甲陰為 吳三桂 諜。”
(2).不完備。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一:“取二義乖剌不侔之語,參而貫之,故微旨有所未周,琬章有所未一。”
(3).不一一詳述。多用于書信。 明 李贽 《與焦弱侯》:“ 秋潭 有志者,想近益精進也。并附問之,未一。”
“未一”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未統一/未整合
指事物處于分裂或未完成統一的狀态。
出處:《後漢書·陳元傳》提到“天下未一”,描述東漢初年政權未完全統一的局面。
例句:晉代幹寶《搜神記》以“天下未一之妖”比喻雙胞胎連體現象,暗喻社會分裂的異常狀态。
不完備/不完善
表示事物存在缺陷或未達完整。
出處: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用“琬章有所未一”形容文書内容不夠周密。
不逐一詳述
多用于書信結尾,表示省略細節。
出處:明代李贽在《與焦弱侯》信末以“未一”作結,表示無需贅述。
建議查閱《後漢書》《搜神記》等古籍原文(來源:、3、6),或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未一》是一個成語,意為未曾一次,表示沒有一次。它常用于修飾動作、事件或情況。
《未一》的拆分部首是未和一,其中未的部首是木,一的部首是一。未一的總體筆畫數為6。
《未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它通常用于描述某件事情從未發生過,或者某個人從未做過某個動作。
《未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未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人們經常使用像「未」和「一」這樣的字來表達特定的意義。而《未一》作為成語的使用可能可以追溯到古時候,但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學術研究。
1. 他對這個地方來說是未一過的客人。
2. 老師已經講過這個問題,所以你現在答錯是未一了。
未一次、未一事
未曾一次、從未、未經一次、未有過
至少一次、曾經一次、有過、經曆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