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未壹 ”。沒有統一。《後漢書·陳元傳》:“方今四方尚擾,天下未一,百姓觀聽,鹹張耳目。”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七:“﹝ 胡氏 ﹞年二十五,産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臍以下,各分。此蓋天下未一之妖也。”《宋書·禮志一》:“今或以天下未壹,非興禮學之時,此言似是而非。”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順治 康熙 間,天下初定,人心未一。某甲陰為 吳三桂 諜。”
(2).不完備。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一:“取二義乖剌不侔之語,參而貫之,故微旨有所未周,琬章有所未一。”
(3).不一一詳述。多用于書信。 明 李贽 《與焦弱侯》:“ 秋潭 有志者,想近益精進也。并附問之,未一。”
"未一"在漢語詞典中有以下兩種核心釋義:
一、未統一 指事物尚未達到統一或完整狀态。《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釋義為"猶未統一"(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常用于描述政治或地理的分裂狀态,如《晉書·劉琨傳》載"時東嬴公騰自晉陽鎮邺,并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餘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琨募得千餘人,轉鬥至晉陽……琨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寇盜互來掩襲,恒以城門為戰場,百姓負楯以耕,屬鞬而耨。琨撫循勞徕,甚得物情。劉元海時在離石,相去三百許裡。琨密遣離間其部雜虜,降者萬餘落。元海甚懼,遂城蒲子而居之。在官未朞,流人稍複,雞犬之音複相接矣"。此處"未朞"即"未一"的異寫,指疆域未統一。
二、未一緻 表示意見或行動尚未達成共識,如宋代《朱子語類》卷四十五載"若衆人之心未一,則其心不能專一",此處強調思想層面的不統一(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對集體決策過程的描述。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日常口語中已罕用,但在學術著作中仍作為精準表達未統一狀态的書面詞彙。需注意與"未已""未央"等形近詞的區别,三者在《廣韻》中分屬不同韻部,聲調亦有差異。
“未一”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未統一/未整合
指事物處于分裂或未完成統一的狀态。
出處:《後漢書·陳元傳》提到“天下未一”,描述東漢初年政權未完全統一的局面。
例句:晉代幹寶《搜神記》以“天下未一之妖”比喻雙胞胎連體現象,暗喻社會分裂的異常狀态。
不完備/不完善
表示事物存在缺陷或未達完整。
出處: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用“琬章有所未一”形容文書内容不夠周密。
不逐一詳述
多用于書信結尾,表示省略細節。
出處:明代李贽在《與焦弱侯》信末以“未一”作結,表示無需贅述。
建議查閱《後漢書》《搜神記》等古籍原文(來源:、3、6),或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不可言狀侪匹暢惬屮茅吃虛串杖蹉踬鼎分封國風平浪靜撫悅拱默跪進邯鄲伎旱雲鹘坊驕丁繳消徑曆勁悍近好沮核況兼款顔勒脖子壘培冷曹聊叙理國流浪兒李園爐燼名達甯輯爬窩碰杯漂亮話蒲葵箑淺夢栖竿輕迅羣下肉丁肉肌三家詩上天入地深茂時歲石中黃屬統素缟貪猥無厭跳蹬鐵塹替角,替角兒外朗外役午牌閑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