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勢均力敵 ”。
“勢鈞力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hì jūn lì dí,表示雙方力量或形勢相當,難以分出高低勝負。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強調對立雙方在力量、形勢或實力上達到平衡狀态。其中:
成語最早出自《宋史·蘇轍傳》,描述北宋時期呂惠卿與王安石的權力鬥争:“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于仇雠。”
此處指呂惠卿與王安石原本合作,後因權力相當而互相傾軋。
適用于描述競争、比賽、對抗等場景,例如:
“勢鈞力敵”是“勢均力敵”的異形詞,兩者含義完全相同,但“鈞”與“均”因通假而混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勢均力敵”。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具體應用,可參考《宋史》相關記載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勢鈞力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勢平衡,實力相當,互相對抗。
拆分部首和筆畫:勢(力、乞、力,3畫)鈞(金、九、五、目,9畫)敵(攵、布,5畫)。
來源:《論語·裡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所以不憂不懼也。”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能夠通達道義、把握大勢,就不會有憂患和恐懼,相反,小人隻顧自己的小利,容易遭到困擾和威脅。後來人們将“喻于義”的“喻”字解作“鈞”,引申為平衡、相等。因此,“勢鈞力敵”一詞就是由此引申而來的。
繁體寫法:勢鈞力敵
古時候漢字寫法:勢鈞力敵
例句:雙方在這場較量中,勢鈞力敵,難分勝負。
組詞:勢力、勢均力敵。
近義詞:形勢懸殊。
反義詞:勢不兩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