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敵的意思、雠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敵的解釋

亦作“讐敵”。仇人;敵人。《晏子春秋·問上五》:“災害加于諸侯,勞苦施于百姓,故讐敵進伐,天下不救。”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淩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 唐 元稹 《放言》詩之一:“眼前讎敵都休問,身外功名一任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毛西河》:“謂 西河 奴視 朱子 ,幾同讎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仇敵或敵對勢力”。從字形結構看,“雠”字由“言”與“雔”組成,《說文解字》指出其本義為“以言相對”,後引申出“仇怨、對手”之意;“敵”在《玉篇》中被釋為“對也,拒也”,特指對抗者。二者組合後,“雠敵”既包含情感層面的深仇,又體現現實層面的對抗關系。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呈現三層遞進含義:其一指具體仇家,如《史記·高祖本紀》載“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故雠敵相聚”;其二喻指對立集團,如《三國志》中“權外禮愈卑,而内欲乖戾,常遣使求與雠敵和親”;其三引申為抽象矛盾體,如《朱子語類》論及“義理與利欲,如雠敵不相兩立”。

現代漢語中,“雠敵”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著作與文學創作。相較于“仇敵”,其語義更顯莊重肅穆,如魯迅《華蓋集續編》中“他們大抵是貌作新思想者,骨子裡卻是暴君、酷吏、偵探、小人,而且故造這等的險人物,雠敵在報章上張揚”。在詞性搭配上,常與“勢同”“互為”等短語連用,如“勢同雠敵”“互為雠敵”等固定表達。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3.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雠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óu dí,其核心含義是仇人、敵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字義分解

  1. 雠(chóu)
    • 本義為“仇恨”,也指校對文字(如“校雠”),或作“仇”的異體字。
    • 字形解析:由“隹”(短尾鳥)和“讠”(言)組成,寓意“用言語攻擊,如鳥啄人”。
  2. 敵(dí)
    • 指利害沖突的對手或難以抵擋的力量,如“敵人”“勢均力敵”。

曆史出處與用法


例句參考

  1. 典韋為劉氏報怨,因其同鄉與李永結為雠敵。
  2. 明鄭時期,施琅與鄭成功從盟友反目成雠敵。
  3. 北齊顔之推批評讀書人傲慢,“人疾之如讎敵”。

“雠敵”強調因仇恨或對立産生的敵對關系,兼具曆史深度和現實沖突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闆授飽騰鞞革波波劫劫初始刺舩賜慶大和繪颠不剌弟妹東扯葫蘆西扯瓢對比色餓虎見羊風和日暄浮險鋼勻貴盛孤賞花鬨花木蘭渾芒獎賞監食奸兆角氣交賬校準夾裙疾流楛菀老鲗溜略野兩年離害離即漏敗耧犁緑黛蠻樯南阜牛李篣楚破鈔晴川侵據熔煉施振殊建松薪隨機存取存儲器天麟梯形桐木布外庸委端猥僻無怨無德纖毛蟲鞋腳蠍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