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周 時為地官之屬,位次遂大夫。遂有五縣,縣正掌一縣政令征比。《周禮·地官·縣正》:“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2).官名。 隋炀帝 時,将縣尉改為縣正。《隋書·百官志下》:“ 煬帝 即位,多所改革……改郡贊務為丞,位在通守下,縣尉為縣正。”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 漢 長安 有四尉, 晉 洛陽 有六尉, 隋 改縣尉為縣正。”
“縣正”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責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周朝時期
縣正為地官下屬官職,位次低于“遂大夫”,主要負責管理縣級行政區域的政令頒布、賦稅征收及人口核查(即“征比”)。《周禮·地官·縣正》記載:“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隋朝時期
隋炀帝改革官制時,将原“縣尉”改稱“縣正”,職能延續了地方行政與司法管理職責。《隋書·百官志下》提到:“改郡贊務為丞……縣尉為縣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隋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地方志中的職官志部分。
《縣正》這個詞一般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官職,是地方政府中的高級官員,負責管理縣級行政區域的事務。
《縣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偏旁),筆畫數為10畫。
《縣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各地設有縣級行政區域,需要由一個官員來管理,這個官員就被稱為縣正。
《縣正》這個詞的繁體為「縣正」。
古時候漢字寫作「縣正」。
1. 這位縣正在處理民事糾紛和行政事務方面表現出色。
2. 曆史上有許多傑出的縣正,他們為地方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縣令、州縣、正職、正縣、縣城、正官
縣尉、縣令、縣官
下級官員、鄉村幹部、辦事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