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正的意思、县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正的解释

(1).官名。 周 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周礼·地官·县正》:“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2).官名。 隋炀帝 时,将县尉改为县正。《隋书·百官志下》:“ 煬帝 即位,多所改革……改郡赞务为丞,位在通守下,县尉为县正。”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汉 长安 有四尉, 晋 洛阳 有六尉, 隋 改县尉为县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正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含义可从字义、历史沿革与职责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二、历史沿革与职责

  1. 周代起源

    《周礼·地官》载:“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 为西周基层行政长官,掌理县域户籍、赋税、诉讼及农事督导,隶属“地官司徒”系统。

  2. 核心职能

    • 赋税征管:核定田赋,征集粮秣(《周礼·地官·县正》:“掌其县之政令征比”)。
    • 民政司法:调解纠纷,维护治安(郑玄注:“政令谓役赋,征比则校次之”)。
    • 农事督导:监督耕作,保障生产(贾公彦疏:“县正劝课农桑,以时颁其政令”)。
  3. 后世演变

    隋唐后职权渐归“县令”,但“县正”作为县署属官仍存于部分朝代,如唐代县衙设“县正”佐理文书(《唐六典·州县官吏》)。

三、权威文献佐证

“县正”是源于周代的县级行政长官,职能涵盖赋役、民政与生产管理,为后世县令制度雏形,其词义承载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历史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县正”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含义和职责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一、历史演变与职责

  1. 周朝时期
    县正为地官下属官职,位次低于“遂大夫”,主要负责管理县级行政区域的政令颁布、赋税征收及人口核查(即“征比”)。《周礼·地官·县正》记载:“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2. 隋朝时期
    隋炀帝改革官制时,将原“县尉”改称“县正”,职能延续了地方行政与司法管理职责。《隋书·百官志下》提到:“改郡赞务为丞……县尉为县正。”


二、综合释义


三、相关文献与实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隋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地方志中的职官志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

榜杀步人后尘坼兆川薮打下大域调印逗哏督趣放臂風月服装高姿态公槂管治雇伙海蚆豪恶河汉桥洪福齐天画藳华离愰惚环灂蕙的风霍濩或恐讲剑疾疾靳狎酒牌俊秀巨千岿嵬烂漫撩蜂剔蝎辽俗陋族露香渺无音信蜜恋明妆漠北鸟星秾桃潘妃叛附仆赁前置词七丝琴软款善衣双标睡寐酸解梯桥涂炭误绐贤功狎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