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戒敕 ”。
戒勅(jiè chì)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告誡敕令
指上級對下級的訓誡與命令,強調以權威口吻申明規範或警示。如《後漢書·安帝紀》載:“皇太後戒勅刺史、二千石,務崇仁恕。”
“勅”同“敕”,《說文解字》釋:“敕,誡也。臿地曰敕。” 引申為自上而下的正式訓示。
警醒約束
含勸誡、約束之意,旨在使人警惕過失。《康熙字典》引《增韻》:“戒,警也;勅,正也。” 二字組合強化了規勸與糾正的雙重作用。
漢代文書制度
漢代官方文書中,“戒敕”特指君主對刺史、太守等地方官的诏令,内容多涉及吏治規範(如《漢制度》載:“帝之下書有四:一曰戒敕……”)。
佛教用語延伸
佛教典籍中偶借“戒勅”表示對僧衆的戒律警示,如《法苑珠林》載高僧“戒勅弟子,精勤修持”,但此用法較罕見。
二者組合的“戒勅”因時代演變,逐漸被“告誡”“訓誡”等同義詞彙替代。
參考資料:
“戒勅”是“戒敕”的異體寫法,其拼音為jiè chì,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含義
“戒勅”與“戒敕”同義,指告誡、命令或訓誡,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宗教儀軌中。例如帝王對臣子的書面訓示、師長對後輩的告誡等場景。
字義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帶有權威性質的正式告誡,如《漢書·王莽傳》中“戒敕郡縣”即指朝廷對地方下達指令。在佛教典籍中,也可指對修行者的規勸。
補充說明
“勅”是“敕”的異體字,二者通用,但現代漢語中“敕”更常見。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引申義項,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班奴辨志傧導筆硯慚怅愁蹙蹙典當點劃風塵物表阜安蓋面垢泥貴誕寒膠黑蒙蒙猴年會鞫肩背江山好改,秉性難移匠石運金拮據節水惎悔窘懾迥異九家酒缗桷杙懇志吏法摟伐鹿皮夾緑翹馬具裝面貌秘冊南路徐内藩黏結憑限潑膽破滅遣犯巧僞趨利輕虜騎置屈草肉林上位山海石笕疏隔説價私納天器桐珪妄境問遺無神論先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