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戒敕 ”。
“戒勅”是“戒敕”的異體寫法,其拼音為jiè chì,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含義
“戒勅”與“戒敕”同義,指告誡、命令或訓誡,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宗教儀軌中。例如帝王對臣子的書面訓示、師長對後輩的告誡等場景。
字義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帶有權威性質的正式告誡,如《漢書·王莽傳》中“戒敕郡縣”即指朝廷對地方下達指令。在佛教典籍中,也可指對修行者的規勸。
補充說明
“勅”是“敕”的異體字,二者通用,但現代漢語中“敕”更常見。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引申義項,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戒勅是指君主發布的戒令和命令,用以告戒臣民和官員遵守法紀、遵行廟堂之禮。它是國家管理和約束各級官員的一種制度。
戒勅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口(口),部首搭配的筆畫數為6畫。
戒勅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漢朝時期,是君主下發給官員和臣民的命令和告誡。這些戒勅通常是以君王的名義發布,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治理秩序和行政紀律,确保官員和百姓遵守法度。
戒勅的繁體字為戒敕。
古時候漢字中,戒勅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戒”字的寫法在古代常見的有“戋”和“戒”的形狀,而“勅”字的寫法在古代有“䖋”和“叱”的形狀。
1. 君王頒布的戒勅令整個朝廷都恪守法紀。 2. 官員必須遵守戒勅,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戒律、戒除、勅令、勅使、勅命、勅令、戒告
公告、命令、禁令、法令、法規
許可、允許、寬容、寬限、容許
【别人正在浏覽】